叶圣陶的职业品性(上)
民进前辈叶圣陶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晚年曾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敬业、天分、趣味集于一体,而且达到极致,铸就了叶圣陶职业品性的基础。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上世纪20年代,他曾撰文评价,从事“编辑”职务者应是“富有经验的教育家和精通各种科学的学者”,也是“追踪时代探测学海的引导者”,更是“永远奔驰于进取的道路”的“先驱者”。
“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叶圣陶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段历史的开端。1912年元旦,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吾国改用阳历之第一日……”不久,他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到一个叫言子庙的乡镇当初小老师。此后十几年间,叶圣陶辗转各地,在多所小、中、大学任教,直到1928年入职商务印书馆,才正式转行编辑。
教师是叶圣陶的第一个职业,但不是他自认的第一职业。叶圣陶晚年曾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编辑不是一个耀眼的职业。在很多人看来,编辑不过是给作者的稿子挑挑毛病,提点修改意见。编辑头上的某些职业标签,如“为人作嫁”“眼高手低”等,也不具有光环效应。甚至不乏有识之士,提倡编辑多写文章,来弥补职业的短板,方不至埋没自己。但是,叶圣陶不这样看。他认为,文字本身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文字、语言、思想是一脉相连的,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
1949年春,叶圣陶作为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是拟议中参与新中国教科书编纂的主要人选,他为此拟订的中学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说明:“一个词儿用得合适不合适,一个虚字该补上还是该删掉,都是内容问题,不是‘文字问题’。表达内容既然以语言为工具,惟有语言运用的得当,才能表达的得当。”
他后来又一再申明:“思想拿不出来,而语言为拿得出来之思想。”“脱离语言文字,又何从判其思想之正确明白乎。”“语言是思想的定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文字和语言的推敲,能决定思想的含金量。
叶圣陶并非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他的一己之论,也未必能颠覆既有的社会认知,让编辑从此成为一个闪光的职业。但是,这番感言深有见地,洞悉了基础性文字工作的创造性,至今仍可见其针对性。
在叶圣陶发表这些看法前后,还发生过一件事。教育部打算调在清华任教的吕叔湘到人教社编书。叶圣陶劝吕叔湘“最好脱离清华”,理由是:“任教于清华,受益者不过学生数十辈,来我社编书,受其益者为无量数之中小学教师及学生。”
这段话与上述立论互为呼应,可以说明叶圣陶的职业立场。叶圣陶待人谦和,言及职业则态度鲜明,甚至有时不惜语含锋芒。他的同事张中行曾转述他说的一句话:“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语文顾问
民间有一种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凡以国家名义颁布的重大法律、规章、公报等,都由叶圣陶和吕叔湘把最后的文字关。可见当时虽名家辈出,能过文字语言关者则不多。这个说法在叶圣陶日记中得到某些印证。
1950年9月9日,叶圣陶记:“政府委员会派人来,谓国徽早由全国委员会通过,即将公布;于其制法,起数稿而未安,托余另造数句说明之。”1954年成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聘任叶圣陶和吕叔湘为语文顾问。5月25日,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夜访叶宅,叶圣陶记:“田家英来,言宪草之修整须仗叔湘与余。”日记还附带一笔对田家英的印象:“此君才三十有余,从毛主席十余年,头脑清澈,见理甚明,谦谦其得,大可钦。”
“语感较灵敏,一看即感知毛病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被任命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身份趋向管理者。这个任命虽顺理成章,却有违本人意愿。叶圣陶为此在1952年2月致信胡乔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余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实同尸位,主教育出版社亦不胜负荷,若得于出版社中任一文字编辑,则尚可任。请渠为余设法,俾如其愿。”
两年后,叶圣陶再写信给胡乔木和胡绳,“希望他们同情与支持,俾余得解除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与总编辑之名义”。
叶圣陶的本意,是当一个纯粹的编辑。因为编辑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的一部分。
那段时间,叶圣陶在履职各类政务的同时,一直坚持常态化地看稿改稿。偶有空余,他会在日记中写一句“今日无稿可改”。有人劝他业余时间多休息,少看稿,他答:“看稿改稿已成习惯,休息无所事事,亦甚无聊也。”这个习惯的形成,自然离不开叶圣陶认真敬业的品性,但似乎不止于此,例如他曾有一种自我判断:“就语文而言,起草者颇不注意于精密,往往说出即算数,不顾其达意与否。余与叔湘语感较灵敏,一看即感知毛病所在。”
又例如,1952年3月1日,叶圣陶收到精装本《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他在日记中写道:“中有《矛盾论》一篇,为《实践论》以后之哲学论文,二论实相辅,容细细玩味之。”这样的阅读感觉,在当年的“毛选”读者中,应该是极少见的。
敬业、天分、趣味集于一体,而且都达到极致,造就了叶圣陶得天独厚的职业基础。
(作者系中国政协文史馆原研究员,著有《去趟民国》《向北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