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赵石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0-25
来源:团结报
【字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凸显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高等学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变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统称。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明确阐述中华民族是具有内在聚合力的多民族统一体,1922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再次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及内部各种复杂成分进行全面研究;1939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学理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的称呼虽然近代才出现,但作为一个实体,它的存在却已有几千年;“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一语道出中华民族的本质与精髓,即中国各民族一体。这对认识“中华民族”概念,既是学理上的升华,也是内涵的丰富与拓展;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他用“自在”与“自觉”来区分中华民族发展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他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结构: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国各民族是多元,多元共同构成一体,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共生共存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从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等维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四个共同”具有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共同的历史根基,基于大历史观有力地驳斥了虚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种种谬论。从其生成逻辑看,“四个与共”是在“四个共同”基础上形成的,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共同的心理情感纽带和理性自觉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层面,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侧重于物质载体层面。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也相应地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强化和形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演进。

  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校生规模超过4000万人,这是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领,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造就大批优秀的民族工作人才和干部,进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做好新时代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全员、全程、全方位。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更加清醒的理性自觉,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建设空中楼阁,而是既需要精神层面的努力,更需要物质层面的载体与支撑。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为了营造、构建更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和社会氛围。

  新时代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益探索

  高校应根据实际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办法,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通过深入实施“宣传教育、实践创新、理论探索”三大工程,积极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载体渠道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广大师生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理论基础,努力形成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协同推进、各族师生全覆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

  一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按照中央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结合深入推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党史集中宣讲和灵活多样的基层宣讲。依托“铸魂逐梦”工程、青年红色宣讲团,围绕“青年矢志报国有担当”等主题,结合防疫、防汛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打造主题精品校级信仰公开课,以鲜活的案例感染凝聚青年、以透彻的学理性教育引领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是深化“四观”教育。将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有机融入教师培训、干部培训及“青马工程”培训中,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专题培训、主题辩论、专题调研等活动,持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三是拓展各族师生交往交流的广度深度。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间节点,举办民族政策理论知识竞赛、“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演讲比赛,开展“石榴花红心向党,青春筑梦我担当”民族文化展系列活动,丰富民族交流联谊的层次和领域,促进广大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结合思政课特点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融合的途径,采用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

  (作者系民进苏州大学委员会秘书长)

作者:赵石言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