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行”在古城、“行”在基层、“行”往世界!

——民进江苏省苏州市委会这样弘扬江南文化

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团结报
【字体:

  编者按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并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为此,中共苏州市委推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苏州“坚持文化自信自强”的思路和举措。

  根据中共市委的部署要求,今年以来,民进江苏省苏州市委会全面启动“江南文化行”活动,鼓励号召广大文化界会员投入实践探索,弘扬江南文化。同时,通过搭建新平台、提出新举措,讲好苏州故事、传播好苏州声音,助力江南文化更加兴盛兴旺,为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贡献力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盛赞江南美景。

  据史籍记载,白居易在苏州当了一年多太守,离任之时写下深情的《别苏州》,后又写下“早晚复相逢”的诗句,表达对苏州的思念之情。

  这份思念穿越时空,与当代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打开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总能看到身着汉服或旗袍的女子缓步走在平江路的石板路上,背景音乐是悠扬婉转的“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江南”。千百年来,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始终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江南文化行”活动启动仪式。

  2021年,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全方位推动江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全市上下为了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建设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卓著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由此,民进苏州市委会围绕中共苏州市委工作要求,着眼于助力苏州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确立多项课题深入调研,提出了《树立“大文化”理念,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助力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并基于对江南文化内涵的理解思考,围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总目标,主动作为、创新有为,出台《“江南文化行”活动实施方案》,激发全体会员投入行动,开启苏州民进履职新境界。

  江南文化行,“行”在古城

  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刻制于南宋年间距今约800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拿着《平江图》的拓片在今天的古城区行走也不会迷路,人民路、十全街、报恩寺塔、定慧寺塔……多数街巷、河道和桥梁至今都可一一对应。历史最悠久的江南园林——始建于五代的“沧浪亭”也被清晰地标注于图上。

  而说起以沧浪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有一位民进会员不得不提,他就是民进苏州市委会原主委谢孝思。

谢孝思(前排左二)考察西山旅游事业。

  苏州解放后,历经战乱的大小公私园林废弃荒芜,谢孝思深感痛惜,与园林专家陈从周、刘敦桢,苏州文人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蒋吟秋、汪星伯(皆为民进会员)等一起组成了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从一片废墟的留园开始,3年间修整恢复了大小园林、名胜30多处。

  2014年6月2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204836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谢孝思星”。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及古建保护联盟授予谢孝思“文化遗产守护名人”荣誉称号。

  谢孝思生于贵州省贵阳市,苏州不是他的故乡,却是他钟爱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和老一辈民进人的心血已深深融入了这座风采更甚千年前的古城。

  新时期的民进人继承先辈之志,继续投身于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会员企业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数字化治理让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民进苏州市委会带领广大会员积极参政履职,提交相关集体提案与社情民意,为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提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贡献民进智慧和力量。

  江南文化行,“行”在基层

  发挥文化教育等界别优势,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文化服务,以此为契机,民进苏州市委会将江南文化行活动与社会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良好效果。

  基层文化必须体现人民群众主导、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理念,充分体现文化的实用性、生活化、有效性。

  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社区需求的基础上,民进苏州市委会全面启动“江南文化进社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核雕、刺绣、扇艺、玉雕等非遗文化带进社区,开展涵盖儿童友好、女性增能、敬老爱老等多种类别的公益服务活动,推动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助力苏州江南文化繁荣发展。

  近年来,苏州在全市范围内开设青少年暑托班,助力解决双职工家庭暑期“带娃难”的问题。教育、法律等专业的民进会员以及广大非遗匠人们不畏酷暑,活跃在社区的课堂上,为孩子们及其家长带去科学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法律知识和有趣的手工体验。

  姑苏区金阊街道三元一村社区暑托班年年爆满,在这里挂职锻炼的民进苏州市委会机关干部汪颖颖带领孩子们大声诵读《枫桥夜泊》,社区不远处就是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寒山寺”。寺庙西侧的运河上船来船往,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依然会在每个新年准时响起,古诗中所描绘的动人景象从未曾被岁月磨灭。

  所谓江南,就这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构成让人难以忘怀的情境,再与孩子们的成长深度融合,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江南文化行,“行”往世界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割裂不开的词汇。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是江南风情最直观的表现。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以其精、细、雅、洁闻名全国,更享誉世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观看苏绣制作,倾听四代人传承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他指出,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姚建萍(左一)在为进博会观众讲解苏绣作品《丝绸之路——西出长安》

  以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为代表的民进会员绣娘们,握紧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接力棒,以韧性传承古老技艺,以耐心钻研刺绣针法,以定力弘扬江南文化。

  作为进博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姚建萍及其刺绣艺术今年再次受邀参加第六届进博会。本次展会上,中国四大名绣齐聚一堂,在五彩针线翻飞间,观众们共赏千年非遗魅力,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场超越国籍与语言的文化盛宴中,感受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交融。

  “画家一笔,绣者千针。”在进博会现场接受线上直播采访时,姚建萍以一幅苏绣经典题材作品——玉兰插屏为例,为观众解答苏绣相关问题,开场便是这一句话。

  要展现玉兰色彩的丰富和细腻,须将一根丝线分至1/64,最多要分为几百份,才能与各色针法结合表现出花的通透、灵动、多姿。每一次分丝与下针背后,都是至少十年的功力,才能在一方插屏上生动描绘出盛放的花儿。

  谈至兴起,姚建萍忍不住举起手腕向观众展示,“我身上穿的、戴的,这个手表、耳钉、围巾,都是我们苏绣的作品。”她身着手工刺绣的蓝色马甲,橙色外套上绣着简单雅致的花草图样,下着黑色刺绣长裙,俨然行走的苏绣“代言人”。

  与此同时,由法国文化部、法国国家艺术行业联合会主办的法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巴黎卢浮宫刚刚落下帷幕,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受邀,带着苏绣这张江南文化名片,前往法国奔赴一场非遗浪漫之旅。参展的苏绣作品《蒙娜丽莎》向卢浮宫的同名镇馆之宝真诚致敬,也为这幅传世名作带来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探寻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如今,许许多多像姚建萍一样的苏州民进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按照中共市委、民进市委会的要求,以较强的文化自觉,履行振兴和传承发展江南文化的历史职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让人念念不忘的江南文化在新时代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生长在这片鱼米之乡的广大民进会员竭力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民进苏州市委会2023江南文化行“路线图”

  人文江南

  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示苏州江南文化的特质、内涵和品格,开展好文化艺术精品展,规划好大师工作室等江南文化点的体验线路,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文化传播交流平台,让苏州民进的名师、名家、名匠走近大众,推动苏州江南文化“走出去”。已主办、承办、协助举办书画作品展、工艺美术品展等20余次。创办“我与大师有个约会”品牌栏目,已对话42位名家名师,网络观看量每次突破一万人。

  红色江南

  探索苏州“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新时代“苏州精神”融合发展的学习教育实践新路径。利用苏州博物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等苏州党性教育基地以及苏州民进“会史基地”“会员之家”等政治思想教育学习阵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助推苏州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产业江南

  帮助会员搭建好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平台,帮助产业园开展对外宣传活动,更有效推介非遗文化、苏工苏作产品,在文化事业推广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公益江南

  发挥苏州民进文化艺术资源优势,支持苏州民进会员开展文化艺术类社会服务工作,走进乡镇、学校、社区、部队等,多领域多方位传播江南文化,服务文化建设。目前,已走进十余所大中院校开办“听枫读画”展。传承延续四十年的苏州民进文化拥军传统,带动各级组织开展文化拥军活动。在组织写春联、书画雅集等活动进社区的基础上,还组织文艺教育工作者与社区联动开展教育文化主题活动。

  生态江南

  立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本职,进一步深挖苏州水乡文化建设和人文经济发展等领域问题,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类调研形式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利用好协商座谈会、提案建议、社情民意信息等渠道提出建议,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围绕苏州“文化产品知识产权”“非遗工作者培训”“太湖”“阳澄湖”“石湖”“大运河”和“美丽乡村”等各类文化建设方面问题,向省市报送建议案与信息20多件。市委会参政议政成果屡获省委会、市政协以及中共苏州市委统战部表彰。

作者:黄素心 汪颖颖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