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云:梅关古道诗意浓
梅关古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时空隧道中穿越了中华民族大半部历史,见证了征战岭南、人口迁徙、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革命烽火及如今的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振兴等历史变迁。目前,记录在册与大庾岭(或称梅岭、梅关)相关的诗歌有两千多首,其中不乏名家所作。
三国时期,陆凯写了一首诗叫《赠范晔》,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开篇点明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只能凭借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此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用“一枝春”借指梅花,象征春天来临,表达诗人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和良好的祝愿。其实,通过此诗不难发现,当时的梅关古道已经具有三重功能:一是驿站,诗中写到“驿使”,其实履行行政管辖功能;二是交通,通过梅关古道可以畅行千里,说明中央与地方沟通畅通无阻;三是交流,通过驿使传递,通过信件往来,人们之间信息交流变得越发珍贵。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分别为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阳山关、湟鸡谷关已经淹没在历史丛林里,无法查找。位于大庾岭的横浦关到三国时期仍能使用,时间穿越超过四个世纪,是何等壮哉。
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谢燮写了一首诗叫《早梅》,诗云:“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其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背后隐藏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谢燮于525年在建康(现南京)出生,因为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作乱,23岁的谢燮随家人流亡南方。直到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55岁的谢燮才被荐为吏部侍郎,实现学而优则仕的古训。他在这首诗中便用“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此诗是谢燮途经梅关古道时所写,全诗没有一个“梅”字,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和不甘落后,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平庸。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博学多才,又一生不幸。特别在政坛三起三落,也许在北宋续存167年历史里,只有他一人遇到,再无第二人。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出入岭南,只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是陆路,或步行,或车马;二是水路,或小舟,或木船。苏轼两次被贬岭南,途经梅关古道,也是诗兴大发,相继写下《过大庾岭》《度梅岭寄子由》《赠岭上老人》《南还一首》《北归度岭寄子由》《岭上红梅》等诗篇。苏轼写《过大庾岭》时,其在诗中曰:“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来到大庾岭,他感慨北宋官场的“垢污”,确保自己的“清净”,还受到仙人“抚顶”,对未来“长生”充满期待。《直隶南雄州志》引《娱书堂诗话》,苏轼写《赠岭上老人》并非杜撰。据记载,苏轼返回朝廷时,至大庾岭,少憩村庄小店,老翁出来问从者:“官为谁?”曰:“苏尚书。”曰:“是子瞻欤?”曰:“是也。”老翁便向前作揖,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轼欣然命笔,题诗于壁上,答谢岭上老人对他的友情与祝福。苏轼奉召回京,再宿龙泉寺,重温七年前在龙泉钟上题诗,好似一个轮回,便依原韵题诗《过岭宿龙泉寺》:“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人贪归路好,节近中原正。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
梅关古道能保存至今,不得不提唐朝宰相张九龄。到唐玄宗时,历经八百多年没有进行过任何正式或大规模维护和修葺,又历经战火摧残,旧关道已是破败不堪,遂成“岭东废路”一条。丛林侵道,数里不通。张九龄被皇帝重用,官至宰相。而且唐朝也要加强岭南的政权管辖,必须拥有一条从岭南通往长安的“高速公路”。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唐玄宗下诏,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驿道。梅岭,就是大庾岭,因为梅花众多,到北宋时已经通称梅岭。梅关古道畅通后,社会效应马上呈现。有诗为证:“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此诗便描述了梅关古道畅通后商贾繁荣、人流如织的富足景象。
与梅关古道相关的诗还有很多,诸如杨万里的《六月十九度大庾岭题云封寺》、文天祥的《赠南安黄梅峰》《至南安军第七八》、刘秉中的《梅岭道中》、张绍的《梅岭路》、戚继光的《入梅关》、汤显祖的《秋发庾岭》、胡定的《度大庾岭》等。从三国时期到明末清初,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途经梅关古道时吟诗作赋,记载大庾岭这个神奇的地方,由此彰显南粤雄关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价值。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