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钟情常州
北宋文坛大家苏东坡一生与江苏常州有着不解之缘。有学者考证,苏东坡曾十四次到过常州,其中停留时间较长、从事过多种活动的有六次,这在“唐宋八大家”中绝无仅有。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与常州晋陵人胡宗愈(字完夫,宋枢密副使胡宿侄子,嘉祐四年榜眼)为同科考生。当年三月十四日晚上,皇家的琼林苑里摆了数十桌酒宴,场面欢欣热烈,新科进士们举杯相庆,共话前程。说来也巧,苏东坡的邻座,恰是同榜进士常州宜兴人蒋之奇、单锡以及常州武进人丁骘,他们结为莫逆,苏东坡当时就有了将来卜居常州阳羡的愿望。
常州人重义气,这一点让苏东坡十分感动。他后来交游常州钱公辅钱世雄父子、胡仁修,宜兴滕元发、邵民瞻、蒋公裕等好友。特别是钱世雄,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任湖州知州,钱世雄正任吴兴县尉,为苏东坡的僚属。钱世雄虽因“乌台诗案”等曾数度受牵连,却不避时忌,在苏东坡落难之时,感情如旧,屡屡寄信寄物给远谪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苏东坡。这种风义,正如苏东坡在惠州时给钱世雄的信中所说,是“高义凛然”!苏东坡临终前对钱世雄说:“我万里生还,要将后事相托于你。”这种忠贞不渝的友情给仕途坎坷的苏东坡带来了人间的温暖。也难怪苏东坡作《钱君倚哀词》(钱公辅,字君倚)时对常州有“独裴回(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感慨。
苏东坡结交的人很多,他与常州报恩寺长老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仅入住寺院有诗酬唱,还在僧堂板壁上题诗。南宋词人蒋捷有《报恩寺》诗句:“莫欺此寺太荒芜,曾有高僧识大苏。”元代诗人冯子振有《游报恩寺读东坡石刻》记之。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邀请,在宜兴小住。留恋于江南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苏东坡感到阳羡正是他将来退隐躬耕的归宿。他在《次韵蒋颖叔》(蒋之奇,字颖叔)一诗中说:“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中写道:“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以此表达对常州及诸多友人的思念。
苏东坡在常州期间留下了不少佳话。北宋孙奕在《示儿编》中记载: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于烹是鱼者,辄招东坡享之。妇孺倾室聚于屏后,欲闻一语品题。东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主人黯然,屏后集者失望相顾。东坡忽投箸大声叹曰:“值得一死于是!”合舍大悦。
这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在常州居住时,特别喜爱吃河豚,常州某位士大夫家人做河豚的水平很高,他们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特意做好河豚请其来品尝。苏东坡在吃河豚的过程中,主人家妇孺躲在屏风后听他如何评价。然而苏东坡大快朵颐,一言不发,请客之人以为他是不好意思说河豚做得不好,大感失望,没想到苏东坡吃完后放下筷子,感叹了一句:“也值得一死!”一听这话,大家都高兴坏了。
苏东坡从海南流放回来,给弟弟苏辙《与子由书》中说:“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氏宅子,极佳,且此休息。”南宋施宿在其编纂的《东坡先生年谱》中简述道:“六月,至常,病甚,乞致仕。表大略云:‘臣素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了饘粥,所以崎岖万里,奔归常州,以尽余年。五月间,行至真州,瘴毒大作,乘船至润,昏不知人者累日。今已至常,百病横生,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矣。自料必死,欲望朝廷哀怜,特许臣守本官致仕。’一请而获,以七月二十八日,公薨于常州城中。”
后人说苏东坡“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这是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准确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