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王海云:美育浸润从学为人师开始

发布时间:2024-01-15
【字体: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美育教育应该怎么搞?除了教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还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新闻》报本期邀请三位从事美育教育工作的民主党派人士各抒己见,畅谈美育的“浸润”之法。     

  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本就该是一件伴随终生的事情,美育教育所培养的对于艺术和美的爱好可以在人生得意之时锦上添花,可以在遭遇困境和痛苦时带来释放和慰藉。美是一种疗愈,也是一个出口。在当下青少年抑郁情绪高发的现实面前,对美育的重视刻不容缓。

  教育部通知中所使用的“浸润”二字十分巧妙。“浸润”表明美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追求速成,而是需要自幼小开始,在成长过程中以润物无声之姿态逐渐感染、渗透,直至深入人心。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本就该是一件伴随终生的事情,美育教育所培养的对于艺术和美的爱好可以在人生得意之时锦上添花,可以在遭遇困境和痛苦时带来释放和慰藉。美是一种疗愈,也是一个出口。在当下青少年抑郁情绪高发的现实面前,对美育的重视刻不容缓。

  美育从狭义上看是艺术教育,艺术课程从来都是一种奢侈品,如何将“奢侈”变为“普及”,将少数人的“特权”变为“人人”的素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新课标的艺术课程从传统的音乐、美术扩展到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程选择,尤其是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验不同的人物情感和人生经历的机会,让他们得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感悟生活。

  在对一线教育状况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一线城市之外,其他地方各学段的艺术专任教师数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除了增加艺术专任教师之外,其他教师的美育素养也非常重要。

  同样是语文课,背诵课文和讲解词义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培养学生兴趣引发自主阅读的是在讲授中和他们分享语词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去感受鲁迅的愤怒、沈从文的乡愁、林语堂的幽默;同样是地理课,日期变更线所带来的时间的不同让我们可以从东半球赶去西半球说两次恰逢其时的“生日快乐”,而季风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和区域特征会带来各国不同的景观差异,洋流所带来的特殊景观和丰富物产为人们奉上了难得的美景和美食;同样是数学课,笛卡尔心形函数的背后有一个既浪漫又悲伤的故事;同样是物理课,夜空中星辰的光芒在进入我们的眼睛之时,已经走了几万年,而我们亦和李白拥有同一个“对影成三人”的月亮。

  2023年的儿童节,一个叫曹雄的音乐老师和他的学生因为一首《如果你要写风,就别只写风》的歌曲视频“出圈”登上热搜榜单。歌词中这样写道:“如果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你要写柳条轻轻柔柔飘入你心中。竹筏轻轻飘荡,湖面在泛粼光,船上悬挂的铃儿响呀响呀响叮当……写散了的大雾,写倾斜的雨竹。写迎着大雨慢慢走出艰难每一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充满意境的词句是美育浸润的经典案例。这不单纯是语文和音乐的学科训练,更是对于美丽自然的表达和美好价值观的抒发。

  想做好艺术学科的建设并在其他学科中完成美育浸润,教师的美学素养培育是重中之重。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镇,建立和完善全学科、系统化的美育通识类课程至关重要。艺术专任教师的培养除了专业技术之外,人文精神和文化理解也构成了美育素养的一部分,“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开设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素养综合性课程,培养具有兼具文化修养、艺术表达、审美传递和以美育人能力的艺术专任教师是师范类院校的责任。而其他专业的教师培养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和教育学课程之外,通识课程中“美”的含量亟待提升。美育的通识课需要鉴赏和实践并举,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开掘一门或多门兴趣爱好并在大学阶段加以深耕成为特长。而这些爱好会帮助他们未来走上教学岗位之后能够辅助艺术类专任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丰富的美育教育,也会使得他们自身的授课更具有人文关怀,更贴近“全面育人”的理念。

  试想一下,一个在大学里选修戏剧的语文教师能够带着孩子们排演古诗剧、成语剧,甚至排演曹禺和莎翁;一个选修过书法的历史教师能够用笔墨丹青去书写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一个选修过绘画的科学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用写生观察自然;在学校的艺术节中,学习过艺术类课程的班主任老师也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排演合唱、编创节目。培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是在为这样的美好图景积累“沃土”,从“土壤”开始以美育浸润才能培育出美的“幼苗”。

  (王海云,民进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作者:王海云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