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姚建萍代表:聚焦非遗青年人才培养传承模式,从源头解决传承困境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07
【字体:

姚建萍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命题,其核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非遗项目以人为传承载体,没有足够数量和高素质的传承者,其赓续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近1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传承乏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非遗项目青年从业者数量锐减,出现传续的断层甚至后继无人的境况。因此,探索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聚焦非遗青年人才培养的传承模式,是攸关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充分调动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从源头解决传承困境的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提供高质量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为此姚建萍联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卢朗教授通过调研形成了非遗人才培养的建议。建议如下:

  一、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

  相较于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非遗传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学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现代高等教育既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社会活动,更以其通识教育和开放的知识体系承担着提升素养、修养品行、培育健全人格、锻炼批判能力的崇高使命。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将有助于全面改进传统非遗传承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继承传统并不断探索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者和从业者。

  同时,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的当下,学历学位已成为青年人才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依托成熟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高校学历与学位培养框架的非遗传承模式,还将解决长期困扰非遗传承人群普遍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传承人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社会认可度,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并将其中的某一项目作为将来所从事的志业。

  总的看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纳入高等教育的非遗传承机制将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在学科专业与资源整合中的优势,以系统化的学历教育逐步建立起非遗传承青年人才储备库,丰富和拓展当代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为我国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层面的保障机制与路径。

  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的缘由。

  客观来看,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难以全面承担起当代非遗人才培养的职责。长期以来,发端于农耕时代的家族制和师徒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主要模式。20世纪中叶后,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传统的传承模式由于其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越来越凸显出在知识体系、传授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低,在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当代创新与发展困境等方面举步维艰。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有关高校就开始以短训班、进修班、研究班、中专班等多种形式探索传统技艺传承的路径和模式。如 1954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举办为期四个月的“华东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民间艺人第一次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学习;1956年10月,刚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丝绸创作艺人研究班”;为了继承泥塑艺人张景祜、面塑艺人汤子博的技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又于1959年招收了 15名泥塑、面塑专业三年学制的中专学生等等。21世纪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推进,非遗传承的相关领域探索与机制建设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尤其是 201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有效发挥了高校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力量,逐渐形成了高校参与非遗人才培养的常态化机制。

  但是,这类“研修班”或“研习班”实质上是一种进修学习模式,参与“研培”的群体多为已在行业内取得一定成就的传承人,且目前多集中在传统手工艺、曲艺等领域,在项目类别和青年群体的覆盖面上较为有限,仍然不是一种系统化、全方位的非遗青年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相较于高等院校的学历和学位教育,此类学习也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青年人才身份的基本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项目门类繁多,学习周期长等特点。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了因应当下和未来非遗发展中的各种挑战,传承者不仅要系统掌握具体项目的技艺和技能,兼具理论与实践知识,还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以及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有着学科专业齐备、培养周期长的优势, 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22年,我国已经建立起14个学科门类,180多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和700多个本科专业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这一体系几乎覆盖了我们已有的知识领域,其中也包含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例如本科专业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人类学、民俗学专业与民俗类非遗项目,美术、工艺美术等专业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医学专业与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等等;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也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与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建筑硕士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等等。

  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许多学科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知识体系上高度重合,且具有契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例如本科专业“中医学”的课程体系包含大量与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相对应的内容, 其中“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课程中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临床”课程中的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推拿学等,与中医药文化、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药炮制技术、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方法、中医诊疗法、针灸、正骨疗法等诸多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知识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工艺美术 ”专业所涵盖的陶瓷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雕刻工艺、金属工艺等方向,其设计、制作、保护与修复等教学内容与陶瓷烧造、雕漆、蜡染、织绣、木雕、金工等传统美术和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有着对应共通的知识领域;该专业在文化 素养和创意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亦对相关非遗项目艺术水准的提升和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再以研究生培养阶段的“ 民俗学 ”(含中国民间文学) 学科为例,其知识体系通常包含叙事民俗学、中国神话研究、民间传说研究、歌谣研究、民间长诗研究、说唱艺术研究、民间游戏研究、民间古籍整理等,与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等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类非遗项目在类别、内涵上也有着高度重合的对应关系。

  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率先在一些办学所在地拥有较为丰富的非遗资源,并具备相应条件的综合性高校和专业院校开展试点。

  依托这些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通过开设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班”,开展基于非遗项目的本科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这些非遗项目“传承班”的师资可由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以培养高素质的非遗项目传承者和从业者为目标,并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内涵以及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体系,针对性地开展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招生上则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收适龄青年学子进入高校入读“传承班”,完成学制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在研究生层次,也可以依托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科,特别是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类别,组建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导师组”,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招收学子,开展高层次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完成学业者同样授予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非遗项目传承机制,逐步构建起系统有效的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体系的非遗传承模式。

  (姚建萍系民进苏州市委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

作者:姚建萍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