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灵委员:为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每位家长最质朴的愿望。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确诊心理疾病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和“低龄化”态势,《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发病群体占比30.28%。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今年全国两会上,长期关注教育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带来“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在潘碧灵看来,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的深入实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强化的短板。
“其中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畅。”潘碧灵告诉记者,对于中小学来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以及学生焦虑、强迫、依赖等因素,高校教师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堵”,较少能够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有时恰恰缺失于中小学阶段。“制度层面的不连贯与不完整,使得大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脱节,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隔离状态,不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他说。
针对此问题,潘碧灵建议,以体制建设为基础,实现教育贯通。“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卫健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共同参与。”他表示,在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后,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目标、方案、评价等内容达成决策一体化,建立科学、统一、有序的体制机制,从而打通、融合、推进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关注教育行业的潘碧灵,在日常工作中便注意到,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围绕学习状态、人际关系、情绪调整等展开。“这些问题本应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就解决。”为此,他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充分认识整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通过多渠道调研、分析、论证、试行等形式来确定各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标准、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
“通过调研,我还发现许多中小学仍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潘碧灵告诉记者,部分学校虽建立了心理档案,但因档案建设的标准不统一,心理档案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难以实现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的及时性、延续性。“这就需要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心理档案,确保信息畅通。”
除此之外,潘碧灵还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共同职责,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