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那些事儿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人口多,缺衣少吃的,我们小孩子就喜欢过年,过年了,当然会比平时吃得要好一点。后来上学了,过年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我还乐意看大人写春联,红红的纸,浓黑的墨汁,父亲弯腰挥笔,一副副喜庆的春联就出来了。
父亲先是中学语文教师,后任小学校长10年。父亲喜欢对联,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抄了不少名联,每到腊底,他的小本子上又新增了不少春联,为的是要给村里人写春联。
在农村,因为父亲是教书先生,在四乡八里的农户们心中,我家就算是书香门第了,年底写春联是父亲的一件大事。
邻居们带了红纸来,向父亲报个数,要一副大门对子,七副小门对子,父亲用铅笔在红纸背面记下来,约定日子对方来取。就这样,父亲一直要写到除夕方休。
村子里有个猎户叫胡善主,他对春联很讲究,不像其他人,不管父亲写什么,只要是吉祥喜乐的就行。他不一样,他会点上一支烟,眯着眼将我父亲的小本子翻上半天,然后说,大门对子就用这个,其他小门对子就这个,还有这个、这个。父亲微笑着拿笔勾上,满足他的要求。
如此过了若干年。
后来我对楹联发生兴趣,就是源于父亲。父亲的小本子我看过,上面有很多名联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我觉得对联真是中国语言艺术中的瑰宝,世界上也许只有汉字才能组合成一副副精美的对联,既形式工整又内涵深刻。
对联看得多了,就想自己试着创作。那时在农村,买不到有关对联创作方面的书,我就照猫画虎,看报纸上登的春联是咋样的,我就怎么来作。
我读高一那年,正月十四,我哥哥结婚,我琢磨出这样一副婚联:新燕迟归汝已归,明月未圆我先圆。
婚联是以我哥哥的口气来写的,因为是正月,燕子还没有回来,归,古代指女子出嫁。正月十四,月亮还没有完全圆,但我却已经团圆了(指结婚)。父亲一看,大喜,提笔将这副对联写出来,贴在大门上,来来往往的亲戚都可以看到。
父亲当时的朋友大多是教育界的,其中有一位小学校长姓金,他看到这副婚联,知道这肯定是特意创作的,而不是从哪里抄来的,因为所写内容就是针对此次婚事。他问我父亲这对子是谁作的,我父亲很自豪地说:“是我家小二子(我的小名)。”金校长当时就啧啧称赞。七八年后,我大学毕业回到农村中学任教,一次遇到金校长,他还提到这副婚联,并且当场把内容背了出来,这让我惊喜莫名。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这副婚联是有瑕疵的,平仄就没对上。
再说说我给胡善主家作春联的事吧。我读高中时,有一年过年,胡善主又到我家来了,他翻遍我父亲的小本子,撅着嘴,感觉找不到合适的春联。于是他将目光投向我,我感觉可能他是要给我下任务了。果不其然,他笑着说:你给你哥哥作的婚联很好,你也给我作一副春联呗。一听这话,我一下子就感觉头大,父亲瞥了我一眼,说那就试试吧。这回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我回到房里,憋了半天,拟了这样一副对子:门临半亩方潭,作鉴可照清心;舍依无数幽竹,为友更长精神。这是根据胡善主家的实际情况写的,他是独门独户,门口有一个圆形池塘,塘水清清一色。他家的屋后是一大片竹林,北风一吹,哗哗作响,蔚为壮观。
那天中午胡善主在我家吃饭,对联作好时,他与我父亲正在喝酒,我惶恐不安地将对联递给他看,他放下酒杯,反复看了几遍,然后一拍大腿,说好,就用这个了。下午,我父亲写好对联,胡善主高高兴兴地带回去了,此对联在他家大门贴了一年。说句题外话,那些年高考升学率极低,我念的又是一所普通高中,有好几年学校高考都“剃了光头”,一个都没考上。胡善主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他有两个女儿,他曾对我父亲吐露过一个信息,即我如果考不上大学的话,他愿意与我父亲结为亲家。我们兄弟三个,在农村,男孩子大了找对象是件难事,胡善主说那样的话,我是一直心存感激的。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我父亲、胡善主,还有金校长,都一一作古了。我很怀念他们。那些赏识我,或者尽他们所能想帮助我的人,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作者单位系民进常州市委会组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