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傅豫:浅谈中日紫砂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 2024-05-14
【字体:

  中国与日本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人们熟知的“徐福东渡”。相传秦始皇笃信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派徐福携童男童女东渡寻访长生不老仙药。徐福后来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州),便长居于此。

  至汉代,中日之间已有官方往来,其后官方及民间一直保持密切的交往,中国文化也不断地传播到日本,比如我们熟知的“鉴真东渡”。

  中国的文字、宗教、建筑、日常生活等都深深影响了日本,日本的茶道也是学习借鉴唐代的用茶仪式。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的饮茶方式一直是沿用中国明代以前的煎煮方式。

  明初朱元璋为遏止奢靡之风,下令废除团茶改为冲泡散茶。冲泡散茶使得之前的茶具渐不适宜,需要保温、卫生、方便单人使用的茶器,至明中期紫砂壶应运而生。紫砂壶在中国发展了两百余年,在清晚期传播到了日本。

  1654年,高僧隐元隆琦(俗名林隆琦)东渡扶桑将中国明代的泡茶方法带入日本,融入到日本的茶道之中。新的泡茶方式需要相应的茶器匹配,光绪四年(1878年,日本明治11年),应日本常滑地区陶工的邀请,金士恒携制壶高手吴阿根前往常滑,以当地陶土为材,传授紫砂壶制作及陶刻装饰技法给日本陶工,达半年之久,其中以当地名手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3人的作品最为著名,这是日本制作宜兴风格朱泥茶壶的开始。

清晚期 金士恒制铭朱泥巨轮珠壶

  金士恒何许人也?据记载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的江苏彭城(徐州)人,晚清文人,擅书法篆刻,同时在陶器制作方面独具匠心,因应邀至日本常滑传授紫砂技艺,对日本茶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被日本人奉为“陶业祖师”。

清晚期 杉江寿门制“爱莲说”小壶

  进入近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之间官方及民间往来愈加频繁。紫砂作为中国特有的饮茶器具,在日本备受欢迎,70年代徐汉棠大师所制的紫砂花盆,精巧可爱,就是专门销往日本的紫砂艺术品,在当时日本一器难求。

徐汉棠 六方蒲包小景盆

  作为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懂紫砂、爱紫砂,历史上又学习仿制过紫砂,所以紫砂曾经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时的国礼,传为佳话。

  1978年10月22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正式访问日本时,带去了一套何道洪制作的梅桩茶具,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当时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遗憾的是,这套作品没有留下影像。

  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也被选为邓小平出访日本的国礼。

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集玉壶

  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前,选定壶艺泰斗顾景舟所制的提璧茶具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为此,顾老非常重视,特地将壶型略为缩小,使其更显灵巧。

顾景舟 提璧茶具

  汪寅仙大师所制的风卷葵壶,也曾作为邓小平出访日本时携带的国礼。

汪寅仙 风卷葵

  近年随着日本的一些紫砂艺术品回流到中国,使我们能接触到当年的一些在日紫砂精品。而紫砂新青年,一直奉行传承与创新的艺术理念,对于一些日本回流的紫砂艺术品,也尝试继承与发扬。

邹杨 士恒石瓢

  本期紫砂新青年专场,有一件“士恒石瓢”,作品自传统而来,壶身呈“金字塔”型,三角架构做足了壶体的锐气感与稳定感。透出一种“骨力”,简洁利索、清奇脱俗。圆形平盖纤秀轻盈,压于壶口。桥型钮古韵精致,壶流、把圈搭配合宜,刚健挺拔。柱形足置底,再添轻灵稳重。

邹杨 士恒石瓢

  士恒石瓢不同于曼生石瓢、子冶石瓢的器宇轩昂,更显拙稚可爱。

邹杨 士恒石瓢

  紫砂新青年衔接古今,汲取了经典传器的风神韵致,进而追求新颖脱俗,赋予作品更丰富的艺术内涵,从而走向从工艺到艺术的升华。

  (作者系民进会员)

作者: 傅豫
责任编辑: 叶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