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娟: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包括科学上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上的基础研究。科学上的基础研究即原创性基础研究,如诺贝尔奖科技成果,而应用上的基础研究则是指关键技术突破,如芯片技术等。在调研中,黄晓娟发现,当前,全国各地在基础研究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原创性成果较少、技术模仿较多等。主要体现为:一是基础研究人员缺乏充足稳定的经费保障,基础研究资源条件不足。基础研究人员普遍面临科研经费不足和缺乏稳定保障的问题。基础研究经费不足,影响科研人员对特定研究方向的持续跟踪以及研究精力的充足投入。二是过度竞争的资助机制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开展。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为竞争性经费。科技计划项目中,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本省区自然科学资金。项目资助额度偏低,对于需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的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不足。三是不合理的评价激励导向难以为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提供持续动力。科技评价改革政策未落实,科研人员考核重量化、短期绩效,周期短,不利激发自由探索动力,难以潜心研究。四是对基础研究人员的收入保障不足不利于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基础研究人员总体薪酬收入水平偏低,且缺乏成果转化收益等其他收入渠道,潜心研究的保障和激励不足,甘于坐冷板凳、踏实做研究的科技人员预期回报收益小。
为此,黄晓娟提出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增加基础研究资源条件投入。积极鼓励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更多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利用联合基金模式支持基础研究,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联合基金”模式。探索设立社会性质的科学研究基金会,接受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名人和普通公众对科学事业的捐赠。探索企业和基础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基础研究的新模式。同时也要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因为过度强调基础研究而挤占或削弱对其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二是优化基础研究资助机制,提高稳定性经费比例和对青年人的支持力度。增加基础研究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基础研究经费额度,尤其是不预先设定研究主题和方向的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额度。适当拉长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时限和周期,探索对优秀项目的连续资助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持续性经费支持,为潜心研究提供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增加对青年科研人员的经费支持,提高青年申报项目的通过率。创新对冷门学科、非共识性项目的评审机制,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科技评价相关改革措施,拉长基础研究评价周期。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对基础研究推行长周期评价,人员评价周期可适度拉长至3—5年。
四是提高基础研究人员的薪酬待遇,增加稳定性薪酬比例。提高薪酬总体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稳定性薪酬比例,降低对竞争性收入的依赖。提高岗位性绩效工资比例,减少与短期绩效挂钩的工资比例,由财政保障基础研究人员薪酬总体水平和竞争力不低于其他同类岗位。保证青年科研人员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薪酬收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难题,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基础研究,不会轻易为了更高的薪酬而盲目更换工作,或产生较大心理落差。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