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罗建云:《邵阳日报》帮我打开文学殿堂的门

发布时间: 2024-06-03
来源: 邵阳日报
【字体:

  不知不觉,与《邵阳日报》相识相伴已经四十年。

  记得《邵阳日报》创刊时,我才八岁,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家里穷,订不起报纸。邻居叔叔家有订阅,看到飘满墨香的《邵阳日报》,我很兴奋,会借来看上面的每一篇文章。叔叔指着报纸上的文章跟我讲,如果哪天我写的文章能荣登《邵阳日报》,说明我是真正的“才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默默记下了,并为之奋斗。

  读初中时,我加入文学社,老师鼓励我们投稿。我便向《邵阳日报》投稿,至今清晰记得编辑部地址是樟树垅。不知投了多少回,不知失败多少回。总之,直到高一,有天收到《邵阳日报》来信,打开一看,报纸上竟然刊登了我写的文章——《把今天留住》。虽然只有区区百来字,着实让我高兴好几天。我把每个字都认真地看了又看,想看看编辑老师修改的文章与自己写的文章究竟有什么区别。

  受此鼓励,我也向其他报刊投稿。到高中毕业时,文章又在《三湘都市报》《校园与家庭》发表了。只是复读两载,仍未考上大学,便有不少人说我闲话:读书去写什么文章、投什么稿,分散精力,不务正业,考不上大学,跳不出农门,以后怎么办啰?

  我也怀疑过自己,但人生没有假设。1998年,我不得不告别故土,背起行囊,南下打工。起初,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我只好在羊城的大街小巷流浪。看《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上有编辑部地址,我便趴在路边的石板上写文章,然后去邮局投稿。意外的是,没多久,我的文章竟然出现在这些报纸上,还收到一张张稿费单。只是那时取稿费要有广州户口,我没有,也无人愿意帮我代领。没办法,为了活着,我只好去找工作。从流水线员工开始,做到外企高管,工资从区区一两百元上升至月薪两三千元。要知道,在本世纪初,纵使广州、深圳、东莞,房子一个平方也只有一两千元。而我,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两个平方,能说不高吗?

  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我又继续写作,也关注家乡报纸的发展。记得2000年回乡过年,在邵阳火车站发现报刊亭里有《邵阳晚报》,我才知道《邵阳日报》已经创办了子报,特意买了一份带去广州。到工厂没多久,我便写了一篇文章《带份晚报去打工》投往《邵阳晚报》,不出意外,刊登了,还收到编辑老师饱含深情的亲笔信,让我备受鼓舞。

  时间指向2007年,我辞去外企高管的职位,开始创业。也许是把握住了时机,也许是经营有方,总之,我的公司与工厂至今经营不错,在出版与印刷领域小有虚名,是中国出版协会会员单位和政府定点采购单位。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旧喜欢写作,坚持写作,至今已在《工人日报》《中国新闻》《北京晚报》等全国几百种报刊频频发表文章。很多人以为我是职业作家,其实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偶尔向《邵阳日报》投稿,相继刊发《探访大山深处养蜂人》《心有阳光,一定灿烂》等文章。

  看到“40年同行·我与《邵阳日报》”征文活动信息,我才发现《邵阳日报》已到不惑之年,而我也将至知命之年。遥想当年那个悄悄向《邵阳日报》投稿的小伙子,如今已为人之父,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出版了散文集《人生四十年》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应该讲我已进入文学的殿堂,而那个帮我打开文学大门的人,便是《邵阳日报》。如果当初没有发表那篇豆腐块,没有受到鼓舞与支持,我不会在文学之路走这么远,走这么久,更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作者: 罗建云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