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天上有云 人间有书

发布时间:2024-06-28
【字体:

  20世纪80年代,在我老家的农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是找不出一本文学书籍的,而我却有幸朝夕与之相伴。

  我的外公是农民,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谈吐,他的学识,他静心凝神拿书的姿势,都让我如今回忆起来心生无限崇敬。外公的一个木箱里装满了书,《粉妆楼》《好逑传》《武则天》《三侠五义》,这几本后来成了母亲的嫁妆。再后来,我与四季的风一同将它们时时翻阅,细细欣赏。

  我的爷爷是退休教师,他藏书不多,却收藏了一些繁体字版线装书。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拿毛笔在自己剪裁好的白纸上写啊写,最后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将之订成一本手工书。他将一本《唐诗三百首》抄了七八份,分发给我们兄弟姐妹一人一本,然后用旱烟杆在每本书上敲敲打打,使我们在年少的背诵之路上虽脚步趔趄却终能行以致远。

  多年以后,我在写作时能够将诗词信手拈来,少时的阅读和背诵应该算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真正领略文学意境,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一年,在黄狮小学,我遇上了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她那时候应该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她带着我们唱革命歌曲,也唱流行歌谣。她有着飘逸的长发,白皙修长的双手,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动听,这让我们觉得新奇、钦羡与崇拜。有一次,她喊住了我,要我帮她捡一本掉落在花坛里的书。忘记是什么原因,后来她把那本书送给了我,那是一本《小说选刊》,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文学期刊。

  似乎是怕老师反悔,当时我拿着书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了学校后山的山顶上,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欣喜若狂地用颤抖的小手翻阅着。书中写了什么内容,如今早已淡忘了,但小说的韵味、文学意趣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我无数次地在学校后山的山顶上震撼不已,兴奋不止。

  如同一种指引,我就此寻到一方最佳阅读之地。后山不高,周边是农田,一眼望去,田野错落,小溪潺潺,远山静穆,景致绝佳,让人心醉神迷。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天空中团团白云让我心境悠然,烦恼往事俱忘却。我看一会儿书,望一会儿云,书近在咫尺,随着阅读的深入,白云也似乎慢慢充盈到心间,涤荡着心灵。不时有风从山底吹上来,霎时灌满衣襟,哗啦啦地翻动着书页。很多次我看着看着,幸福得、激动得热泪盈眶。是的,天上有云,有风;人间有书,有故事,一切至美如斯,怎能不教人感激流涕?

  就是在那时,我看了一本外国小说,故事主人公经常搬家,这让他十分苦恼,因为刚在一个地方交上了朋友,刚熟络起来,又要背起行囊辗转他乡,因而他总是处于深深的寂寞之中。于是他每到一处,都一个人偷偷跑到一座孤寂的山顶上,躺在山顶上看书,看云,用无尽的遐想来驱散心头的寂寞与苦闷。我那时因为家庭的变故,六年小学换了五个学校,其中的纠结与懊恼在看这本小说时得以释怀,这故事让我心有戚戚而喜极欲狂,让我感慨知音终觅,眼前豁然了。

  自此,“后山读书”成为我“入境”的一个所在。初中学校的后山有一块不大的草地,青草绵绵,野花四时开放,周围松涛阵阵,山风呼啸,我甚至会在晚饭后把作业也带来这里做。

  躺在草地上读《聊斋》《秋海棠》《小窗幽记》,青草碧绿,身旁和书里似乎都溢出了草叶的幽幽芬芳。

  我背靠山顶上的一棵松树读《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山风阵阵,我心时而澎湃,时而悠然。因为周边有里三层外三层的灌木荆棘包围,外人不易发现,这里就成了我的乐园。

  大学时,图书馆右侧有一小片被遗忘的小山坡,我拨开蓬乱的草丛,悄悄潜进。古今中外名著,唐诗宋词,英语文丛“心灵鸡汤”畅销书,我在那里尽兴地读了整整一年。那一年,我写下了生命里的第一首诗歌,后来发表在《衡阳广播电视报》上。

  时至今日,我已经发表了近60万字的作品,加入了湖南省作协,写作成了我自得其乐、引以为傲的一件事。但是,每当文思枯竭的时候,每当心神不宁的时候,我还是会随手拿着一本书,行到一座山的某一处,在绿意扑面下,在山风轻拂中,在静心阅读里,静静等候着灵感的瞬至,诗意的迸发,静候着我的挥笔疾书,快意抒情,进而发出文字上一声声响亮而深情的呐喊。

  (作者系民进会员)

作者:李玉辉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