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李孝轩:提升极端情景下应急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发布时间:2024-08-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多主体、多目标、多要素相互交织影响,面对突发事件情景的冲击,以市场生产要素为主的、单一结构的传统供应链是很难敏捷反应和快速修复的。为此,保障突发情景冲击下所需应急物资生产、供给和流通的顺畅,增强居民消费安全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就需要在精准识别供应链“脆弱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供应方、需求方、社会多方参与的韧性供应链体系,采取弹性措施、运用风险调度策略实现最优效果。

  建议:一是将“韧性”纳入顶层设计,提升应急供应链的引导力。党和国家强调“坚定不移维护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根据2020年高德纳的调查,39%的受访者认为投资成本是加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阻碍因素,这就需要将供应链安全上升到举国体制的国家安全高度,主动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一要制定和实施国家供应链安全计划,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提升供应链风险预警防控能力;二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细分领域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的企业加速发展,引导和规范供应链体系的韧性建设。

  二是强化市场多主体通力协作,提升应急供应链的能动力。供应链企业不可避免会受到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因此,亟待发挥市场机制的能动性,优化供应链多主体的资源调配、协同分工和成本共担机制。一要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融合到应急供应链各环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让供应链成为政府应急体系中的强有力支撑;二要供应链主体要总结和提炼以往协作配合的经验,固化成链条,打通跨地域、跨组织、跨部门协同堵点,形成相互支撑的供应链体系。

  三是推动常态和非常态管理相结合,提升应急供应链的协同力。供应链体系包含常态和应急两种情景模式。政府要出台精准支持政策,优化供应链发展环境,打造一套全攻全守的韧性供应链治理模式:“攻”即当事中和事后风险发生时,建立多样化的供应商系统、运输系统和可靠的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系统,敏捷响应、协同作战和快速恢复。“守”就是在事前做好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规划,建立赋能型的风险管理组织,打造常态化的韧性管理流程,做好关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韧性策略选择、韧性计划制定、培训与演练、监测、修复与持续改进。

  四是把握数字化发展战略机遇,提升应急供应链的预见力。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加速器”,是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战略机遇的重要实践。政府应聚焦产业转型、质量升级和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核心需求:一要积极引导构建供应链主体从供应链到物流的数字化全景图,不断提升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能力;二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工程,进一步落实和细化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推动更多的数字化转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不断完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作者:李孝轩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