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何志敏:深化基础研究体系改革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发布时间:2024-08-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所有技术问题的开关,也是未来产业的产床、国家战略需求的“摇篮”、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很多领域从跟跑变为领跑、并跑,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科技论文总量领跑全球,高影响因子论文、顶尖科学家人数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对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缺乏大量从零开始的原始创新转化源头供给,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升级的急迫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重大改革部署,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应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着眼科技自立自强,以改革创新精神探求化解基础研究领域痼疾之策。

  持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发挥中央预算主体作用,持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尽快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高到15%以上。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年度预算中科研经费比例、设立专项基础研究基金、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等措施,支持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注重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强化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提高企业资源整合、成果吸纳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切实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健全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开辟更多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性捐赠资助基础研究的渠道,通过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基础研究。

  完善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统筹国家战略引领、未知领域自由探索和产业发展需求牵引,聚焦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具有重大突破潜力的前沿方向、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以及关键领域产业链需求,梳理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完善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培育一批底层核心技术、行业关键技术,满足传统产业升级迭代、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需要。统筹科学问题凝练与课题立项,在暂时还看不到实用价值的阶段就进行前瞻性布局。健全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支持和评价机制,提高非共识项目占比,拓宽研究空间。强化企业参与,让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当好基础研究的“出题人”“阅卷人”。

  完善基础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鼓励新问题、新方向的考评机制,改进同行评议和过程监管,加强开拓性、新颖性、创新性成果的评价权重,鼓励探索性研究。允许探索过程中的试错,鼓励坐稳“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内驱力,完善科学家“首位发现权”内生激励,引导科学家开展“顶天立地”的科研。建立多元、精准、长效的评价体系,推动研究型大学回归育人和基础性研究,其评价体系回归学术和技术导向,营造安心研究和人才培养氛围。推动各类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本位,以制度约束淡化“帽子”与待遇、资源分配的“强关联”,让荣誉真正回归荣誉。

  加大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力度,更加注重博士研究生培养与基础研究成果“孪生”。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资助力度和强度,支持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独立承担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任务,敢于挑战高风险研究,勇于冲击高水平难题,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少帅”。鼓励、引导社会捐赠资金重点支持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健全与青年人才岗位、能力、贡献、需求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切实为青年科学家提供生活基本保障,促进优秀人才心无旁骛专注基础研究,贡献更多颠覆性成果。

作者:何志敏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