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机遇风险 监管并行
观众参观数字藏品 陈钟昊 摄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数字藏品异军突起,成为市场新宠。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监管交织。
一、数字藏品市场兴起 特点多样规模渐扩
近年来,数字藏品宛如一颗璀璨新星,从海外闪耀至国内,极大地丰富了数字交易市场。其市场现状呈现出诸多引人瞩目的特点:
市场规模呈爆发式扩张。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如燎原之火,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据权威机构预测,在未来数年,数字藏品市场规模有望冲破数千亿元大关,展现出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藏品类型丰富多样。数字藏品的范畴广泛,涵盖了艺术品、文物、收藏品等多个领域,如同一个琳琅满目的宝库,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各种类型藏品的多元需求。例如,除传统的绘画、书法类数字藏品外,还涌现出与潮玩、国潮、游戏动漫、文旅等元素相结合的创新之作。2023 年上半年,文旅类数字藏品的热度更是节节攀升。
投资价值日益凸显。作为新兴的投资领域,数字藏品具备保值、升值的诱人潜力。相较于传统藏品,它具有更出色的流通性和透明度,因而能够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热切关注。部分限量发行的珍稀数字藏品,其价值犹如陈酿美酒,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不断增值。
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我国数字藏品市场热度一路飙升,上市企业、国资企业等纷纷入局,竞相布局数藏市场,众多数字藏品新平台应运而生。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1 月,我国数字藏品平台已多达 2449 家,其中 2022 年上半年新增 996 家,下半年新增 1274 家。
数字藏品展览
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中国数字藏品行业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买家,参与者纷至沓来。
创新性引领潮流。数字技术的巧妙应用,使传统艺术品成功实现数字化,为艺术品的展示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和沉浸式体验。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数字藏品的展示和交互创造出全新境界,让用户仿佛身临其境,尽情欣赏和感受藏品的魅力。
二、数字藏品未来趋势 融合创新潜力无限
数字藏品未来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深化: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融合,数字藏品将拥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收藏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和交互数字藏品,增强藏品的吸引力和价值。
应用场景拓展:数字藏品将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收藏领域,还将广泛应用于游戏、音乐、影视、教育等多个行业。比如在游戏中,数字藏品可以作为独特的道具或角色皮肤,为玩家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在教育领域,数字藏品可以作为生动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交属性增强:数字藏品将成为社交互动的新媒介,收藏者可以通过分享、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藏品,形成独特的社交圈子和文化社区,促进藏品的传播和价值提升。
与实体经济结合:数字藏品有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例如,企业可以发行数字藏品来推广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者通过数字藏品来激励消费者参与,创新营销模式。
国际交流频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数字藏品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将日益频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数字藏品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三、数字藏品市场缺陷 乱象丛生风险暗藏
然而,数字藏品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因其可匿名、易交易、价格波动大等特性,沦为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2023 年 8 月,江苏省苏州市警方破获一起利用数字藏品进行诈骗的案件。犯罪团伙打着“数字藏品投资高回报”的旗号,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他们通过制作虚假的数字藏品网站和宣传资料,承诺投资者在购买数字藏品后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然而,投资者付款后,犯罪团伙便消失无踪,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又如,2023 年 10 月,广东省深圳市警方打掉了一个以数字藏品为幌子的传销组织。该组织通过发展线下会员购买数字藏品,声称可以获得高额提成和奖励。实际上,所谓的数字藏品毫无价值,只是他们用来敛财的工具,最终导致众多参与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数字藏品首先要进行内容生产,然后上链进行销售。”业内人士透露,在内容生产环节,数字藏品的创作过程可分为“数字原生”和“数字孪生”,即于数字世界直接创作,以及将实物艺术品通过绘画、扫描等方式转化为数字藏品。与实物艺术藏品不同,数字藏品的“所有权”和“版权”能够分离,且不同平台的权利凭证各自独立,平台所有者可自主设定收藏规则。
“平台自产自销,令炒作成本大幅降低。”B站数字藏品解析博主“元宇宙 zoye”指出,有的平台会将剩余藏品全盘买下,营造出一秒售罄的假象。藏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数量骤减,供需失衡,价格便顺势上扬。有专家表示,除稀缺性炒作外,不少平台采用“数字盲盒”“购买权解锁”等套娃式销售手段,进一步加剧了数字藏品市场的不确定性。
“藏品生产和平台运维是数字藏品市场运转的两大关键要素,相关乱象也围绕这两者滋生蔓延。”远安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宋遨洋表示,当前,数字藏品市场尚不成熟,艺术鉴赏与投机炒作相互交织,不少藏友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从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为了维持藏品的流动频率,我们会竭力避免藏品热度缺失或价格被过度炒作。”上述团伙主要犯罪嫌疑人黑某某交代,一旦受害者入局,其团伙主要通过操控平台,操纵产品的价格和交易频次,从发售产品和收取交易手续费等途径大肆牟取利益。“客户”每完成一笔交易,平台会从中抽取成交价格 4%的手续费,客户提现时,平台又会收取 3%的手续费,实现多重获利。
在这一新事物的萌芽阶段,更有甚者趁机“卷钱跑路”。3 月 14 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数字藏品集资诈骗罪集资参与人员信息核对的公告。据悉,被告人张某某通过外包公司开发数字藏品网络平台,将购买或网上下载的图片包装成“数字藏品”并上架发行,对外鼓吹“数字藏品有升值空间”“公司承诺定期翻倍回购”等,以此诱骗受害者投资。随后,被告人张某某等人将被害人支付的钱款私分提现,同时停止平台服务器续费并解散相关社交平台群聊。
“目前常见的数字藏品违法犯罪行为本质上皆为诈骗。”民警表示,无论是经营欺诈平台还是“卷钱跑路”,犯罪分子大多通过冒用品牌商标、塑造虚假人设、承诺返利回购等手段进行虚假宣传,致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知,进而落入诈骗陷阱。
四、数字藏品市场监管 多措并举规范发展
为整治和规范数字藏品行业,我国多地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22 年 9 月 4 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前沿科技大会——元宇宙与数字经济论坛”发布《数字藏品合规评价准则》,明确规定数字藏品仅限于使用目的流转,严禁开展炒作、洗钱、代币化、金融化、证券化等挂牌或私下非法交易流转。
在国家层面,亦有众多举措出台。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金融产品目录不涵盖数字藏品,为数字藏品在金融领域的界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发布《关于征集首批工业文化数字藏品素材的通知》,大力推动工业文化数字藏品的发展。国家文物局明令禁止将文物原始数据发行成数字藏品或将其作为限量商品发售。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发布《关于防范 NFT 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规定数字藏品不得包含证券、保险等金融资产,强调不得变相进行代币发行融资(ICO)。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自律要求》。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综合重点实验室区块链版权应用中心发布《数字藏品应用参考》,对数字藏品的形态和范围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定义,并对从事数字藏品领域的相关资质和指导意见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所发布《可信数藏计划自律守则》和《可信数字藏品平台名单》。
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福建、海南、浙江、广东、四川、河南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组建的首个数字藏品规范化交易平台“虚猕数藏”正式上线;上海市数字交易所发布了《上海数据交易所数字资产板块管理规范(试行)》;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发布《发行 NFT 数字藏品合规操作指引》等。
此外,业内专家也纷纷建言献策,提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推行“监管沙盒”。明确发行主体和流通使用规则,如确定公权力主体及私主体生成的数字藏品应获得许可,对利用数字藏品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严惩。基于既有实体法规禁止或限制部分数字资产凭证的交易,确立数字藏品铸造、流转的合法性规则。同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改部门组织起草有关估值定价和平台收费法规的草案与政策;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场发展步入稳定期后实施备案制度,评估各平台采用的估值框架、定价模式,并提出整改意见,并且建立数字藏品诚信档案,持续跟踪、规范平台行为。
通过这些监管措施的不断优化和强化,有望遏制数字藏品市场的乱象,降低潜在风险,推动数字藏品行业在合规、有序的轨道上稳健发展。
数字藏品市场如同一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蓝海,机遇与风险相互交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让数字藏品行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创新优势,为数字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提供一个安全、透明、健康的交易环境,使数字藏品真正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璀璨明珠。
(作者系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