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罗建云:问鼎中原一壶酒

发布时间:2024-09-06
来源:岳阳晚报
【字体:

  此番中原之行,其实不打算喝酒。因为不胜酒力,每次见到酒,我就有一种先天的排斥。只是到了中原这片土地,遇到一群故友知己,不由自主地被他们带入酒局,往往不能自拔。

  从嵩阳书院到少林寺,从北宋皇陵到开封府,从清明上河园到太行山,可以说此次中原之行走访的地方真不少。

  依照我的习惯,每到一处,尽量不打扰当地朋友,以免给他们增加麻烦。只是好友声称自己是曹操后裔,见我在郑州乘机,便一再说:“哥,安排一个时间,咱俩聚聚。”我不好意思再三推脱,便答应返程前,找一个晚上聚聚。再三说明,不喝酒。他连忙说:“哥,中,中!”讲“中”时,很坚决,很果断,似乎不可怀疑,不可否定,一定照办。

  时间约定下午六点,他来我入住的酒店见面。可是,过了一个小时,曹公仍没来。我想,难道他忘了约定?甚至想,再过半小时不过来,我就找个小食店吃点东西,早点入睡。

  大概晚上七点一刻,曹公给我电话,说:“哥,我在楼下,吃饭去。”他知道我是南方人,听不懂中原方言。可是,他依旧用纯正的中原方言跟我讲,让我似懂非懂。

  到了酒店,说好只有我俩,结果里面坐满了人,仔细一数,包括我在内,九人。曹公歉意地说:“本来约好十人,寓意十全十美。可是,有个哥临时有事,只能九九归一。”他给我一一介绍,原来这九人均是文学艺术界的老前辈。他们很热情地让我坐主位,说是中原待客之道,只有尊贵的客人落座,他们才能入座。道理是一套一套的,让我这个走马江湖的文人一时无言以对,只能任凭摆布,却又如坐针毡。

  君子之约,不喝酒。可是,曹公约了一群朋友,不喝点小酒,如何制造气氛呢?何况,他们说的小酒,是每个人一个酒壶,一个酒杯,旁边摆一箱酒,似乎不喝得人仰马翻、天翻地覆,决不罢休。我很诚恳地跟各位兄长讲:“小弟酒量有限,总量控制,二两,期望大家海涵!”各位兄长脸上写满岁月的谦和与走马江湖的老练,纷纷附和:“二两,中,中!”我也以为“二两”真“中”。

  先上四道凉菜,听说凉菜是他们菜肴的特色。坐在身旁的刘公,家谱记载是刘备后裔,见我对凉菜充满好奇,马上解释,说没有凉菜润嗓子,不管吃什么大菜都感觉乏味。请客吃饭,必先上几道凉菜开胃,然后进入主题——喝酒。

  我是客人,用他们的话说必须用最隆重的礼仪接待我,让我好好感受一下传承千年的中原文化与待客之道。

  曹公开了一瓶酒,52度那种。我确实属于不喝酒的人,便拼命地跟曹公说:“开一瓶便够了。”曹公一边倒酒一边说:“哥,中,中!”在中原人眼里,一个“哥”字,一个“中”字,似乎可以回答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而他自己,拿着二锅头,说这才“中”。

  我纵使不喝酒,也知“自古无酒不成宴,三杯过后尽欢颜”。而在中原,自古便有“三杯表敬意”的传统,认为三杯最吉利、最圆满。第一杯表示敬意,第二杯表示好事成双,第三杯表示无三不成礼。

  三杯过后,我想应该可以随意了吧。结果,依照年龄顺序,年龄最大的朋友先敬我。我以为只喝一杯,基于礼仪,一饮而尽。刘公又给我倒了一杯酒,说:“弟,这是第二个,你得喝。”我端起酒杯回敬刘公。刘公说:“弟,不中。”旁边的孙公,又据说是孙权后裔,出来解释,说中原人敬酒,不喝酒,这是待客之道。我惊异了,难道有这规矩?其他兄长纷纷附和,说中原敬酒就这样。

  遥想当年,我出差济南,朋友说请我喝酒,搬着一箱酒赶往我入住的酒店,把我吓得魂飞魄散。面都不敢见,偷偷找辆的士,跑到机场躲酒去了。而今,在中原大地,又遇到此等礼遇,着实把我吓怕了。

  刘公毕竟是文学界的老前辈,知道体恤年轻人。便跟我说,如果确实喝不了,后面就随意一下。也许因为刘公同意我随意了,其他人也不再刻意强求我把三杯酒喝完。只是,每人敬我三巡,不知不觉,扎壶中的酒便全喝到肚子里了。

  中原是中国酒的发源地,一部豫酒史,半部国酒史。再追溯历史,漯河贾湖人在9000年前便掌握了酿造酒精饮料的技术。在如此悠久酿酒历史的地方喝酒,他们的酒文化已经形成体系,没有一定的酒量,想全身而退,真的很难。

  当然,现在的中原人敬酒也比以前文明许多,规矩许多,至少不再强制灌酒了。据说若干年前,来到中原,要么不端杯,端了杯,不管能不能喝,他们会找一万个理由让你喝,喝到排山倒海,喝到不省人事,喝到灵魂出窍。否则,就不“中”。

  他们知道我真不喝酒,今晚喝了这么多,已经给足大家面子,便不再劝酒。各自找 “哥”或“弟”喝酒,喝一个,喝两个,喝三个。说明一下,中原人喝酒不叫一杯、两杯、三杯,叫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我在想,我们从事文字工作,遇到中原作者的文章,是改成“杯”字还是保留“个”字呢?

  南方人在酒桌上不谈生意,不聊正事,就聊天。而中原不一样,在酒桌上,我发现他们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在找“哥”或“弟”说事。因为是方言,我听得不大清楚,只是在杯觥交错时,敬酒者会表达诉求:“哥(弟),这个酒我喝了,中不?”被敬酒的人很豪气地回答:“中!”

  在中原的朋友告诉我,黄河两岸的人,很多事情是在酒桌上办成的,必须喝,喝出质量,喝出高度,喝出感情,事情就成了。否则,不中!

  当然,说到此处,很多人会觉得中原人胡吃海喝,铺张浪费,与厉行节约的传统背道而驰。其实,非也!他们会量力而行,只是面子上的功夫一定要做足,这是地方文化所决定的。他们赴会,通常自带酒水,就是怕请客的人破费。

  此时,我才知道曹公为什么要约这么多朋友陪我喝酒,原来是想帮我在中原成就一番事业。可是,畏酒之人,纵使他们很热情地招呼我多喝几个,我还是眼冒金星,无法尽兴。

  我想去酒店休息,曹公说,还有一道菜,必须让我尝尝,是给尊贵客人的特色菜。待菜上桌,是一条鱼。

  在中原,鱼这道菜很讲究,与酒结合在一起,叫“鱼头酒”。既然叫“鱼头酒”,又得有仪式感。鱼头敬三杯、鱼尾陪四杯,这样一圈下来,彻底把我整趴下了。

  迷迷糊糊,我见曹公仍在开酒,便说:“哥,不能再开了,已经喝了好几瓶啦。”曹公说:“哥,就一壶,我们继续,中不?”我不中,他们纷纷附和:“中!”后来,我悄悄买完单,去酒店休息了,不知道他们最后喝到什么时候。

  此番中原之行,彻底让我长了见识。在历史悠久的中原,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事。如果要问鼎中原,可说就是一壶酒。至于壶大壶小,自己决定。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民进广东省委会文化出版专委会委员、《潇湘文化》主编)

作者:罗建云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