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如何完善对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资金投入机制?民进中央与财政部联合赴四川调研

发布时间:2024-09-1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字体:

  连日来,四川省多地持续高温,气温一度超过40摄氏度。但炎热的天气挡不住民进中央与财政部“完善对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资金投入机制”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摸实情的脚步。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率调研组冒着酷暑、顶着烈日,深入成都市三岔湖,资阳市九曲河示范段、沱东滨江路堤,内江市沱江资中城区北岸生态长廊、花萼湿地公园,乐山市安谷水电站、嘉州渡码头等点位进行实地调研,全方位了解四川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情况。

图为调研组在成都三岔湖调研水生态治理修复。民进中央供图

  在调研一线掌握相关情况后,调研组在成都市与四川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地市召开座谈会,共同为完善对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言献策。

  凝聚治水合力,实现水环境美丽蜕变

  在丹景台上俯瞰成都市三岔湖,阳光下湖水碧波荡漾,湖中小岛星罗棋布,岸边绿树成荫,环湖绿道蜿蜒曲折。

图为成都三岔湖。中环报记者文雯摄

  “我亲自走过一遍环湖绿道,总长42.195千米,恰好是全程马拉松的长度。”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书记詹庆笑称“边走边欣赏美景,一点都不觉得累”。

  不过,几年前,由于网箱养鱼、生活污水直排、船舶油污等问题的影响,三岔湖的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Ⅴ类。

  面对强烈的今昔对比,调研组不由得对三岔湖的“蜕变”之路感到好奇。

  为了改善三岔湖水质,成都东部新区成立以来,编制了《三岔湖环境保护规划》《成都市三岔湖区域专项规划》《三岔湖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岔湖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构建科学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制度体系;整合湖区专职监管和综合执法等行政资源,建立水务、交通、综合执法、临湖镇街一体运行的联合监管机制;与流域交互的眉山、天府新区签订《三岔湖流域联防联控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全湖岸共治常态机制。

  封禁治理岛屿1800亩、荒山造林714.8亩,拆除建(构)筑物约2.3万平方米,建成30多公里环湖截污干管,清理“三无”船舶近1800艘,植树5.8万余棵……

  经过多举措的治理,2023年以来,三岔湖水质达到总体Ⅱ类,10个市控以上水质监测地表水断面水质总体为“优”,森林覆盖率超85%……

  岷江沟通了沱江,湖光倒映着山光,如今的三岔湖已经成为一处新的湖山胜景。围绕三岔湖,东部新区打造了天府文化旅游长廊,培育了三岔湖滨湖运动休闲度假产业体系,成功引进并举办了6项国家级品牌赛事,创造了大量“绿色岗位”。“旺季的时候,40元一张的游船船票,仅船票一天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詹庆说,四川成都经自贡至宜宾高速铁路三岔湖站启用后,更方便了成都市民前来游玩。

  资阳市的九曲河也有着类似的命运。九曲河是沱江右岸一级支流,更是贯穿资阳城的“母亲河”,从资阳城西侧穿过再注入沱江,境内全长为34.45公里,流域面积达216.78平方公里。

  然而,曾经的九曲河水体黑臭、生态功能减退,两岸脏乱差臭现象突出,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

  痛定思痛,资阳市开展九曲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开展周边棚户区改造、实施“引沱济九”工程、强化雨污分流等措施,推动九曲河水环境持续改善、水质量持续提升。

  资阳市常务副市长薛学深向调研组介绍说:“‘十四五’以来,资阳市共获得中央、省级生态环保资金8.34亿元,专项用于跨界断面治理、中小河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全市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规划等项目建设。”

  资阳市探索县域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每年筹资1500万元设立全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从制度上形成“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流域保护工作格局。资阳市还整合涉农资金4亿元,实现乡村污染防治设施高水平建设,全市78.13%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经过治理,2020年至今,九曲河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质。

图为资阳市九曲河。中环报记者文雯摄

  发挥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调研组在乐山市安谷水电站亲眼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实践。

  站在水电站坝顶,水面开阔宏伟,水轮机组嗡嗡声鸣,各类管道错综复杂。调研组看到,水电站修复后的生态河道保持了沿岸原有的生态形态——保留修复了3条鱼道、8个鱼类栖息地、1个鱼坡,为大渡河珍稀鱼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一条“走廊”;同时,建成一个占地近31亩鱼类增殖放流站,每年可向大渡河增殖放流8种鱼类30万尾。

  在安谷水电站下游20公里处,就是驰名中外的乐山大佛,三江交汇处,碧波激荡,几只白鹭站在江中的石滩上,不时有鱼从江中跃起。“每年11月都有很多海鸥光临乐山。”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秘书长王玻向调研组展示了他拍摄的海鸥的照片。

  “安谷水电站的水源不仅为电站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水力资源,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电站的运行促进了当地清洁能源的发展,优化了能源结构,降低了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乐山市市长陈光浩介绍说。

  不仅如此,安谷水电站还投资 5.57亿元建设了占地800亩的生态环境科普中心,每年可接纳2万人(次)参与活动。目前,生态环境部、四川大学以及河海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有3个重点实验室挂牌入驻安谷水电站生态环境科普中心。科普中心每年会接待大量大中小学生前来进行社会实践、研学,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调研组成员连连感叹:“这真是写在青山绿水间,更写在人民心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

  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幸福感,而且带来了“金山银山”。沱江岸边的花萼湿地公园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在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和松林植被的同时,充分发掘独具内江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为23万余平方米的公园。静静流淌的沱江与公园形成了一幅动静皆宜的城市风景画。

  内江市曾因制糖产业发达而有“甜城”的美称。穿内江城区而过的沱江,既是内江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又受到城区的影响。

  内江市市长李丹向调研组介绍说:“内江市是西部内陆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和全国108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25%和四川省的16%。”

  为了破解“守着沱江却没水喝”的困境,近年来,内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实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共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2016年至2022年,内江市累计投入治水资金18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01亿元,引入社会资本85亿元。2023年,内江市1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沱江干流(内江段)水环境质量从“十三五”时期的Ⅳ类改善到Ⅱ类,水环境质量创近二十年来最好水平,让一江清水永续东流成为现实。

  李丹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沱江蝶变给内江市带来的“赋能焕新”。以治理沱江为契机,内江市启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工作。全覆盖排查工业园区和“散乱污”企业,累计清理“散乱污”工业企业317户,完成问题整改并销号300个,7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投运并达标运行。加强“三磷”污染防治,资中磷石膏库已全面完成消纳,威远磷石膏库累计完成磷石膏消纳44.9万吨。内江市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和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32.1%。2023年,内江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40%和86%。

  除了工业和技改投资增幅位居四川省前列外,2023年,内江市实现工业税收28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工业增值税增长46%。

  专家建言献策,力图破解治水资金难题

  座谈会上,四川省副省长田庆盈向调研组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治水的成绩和经验做法。

  2023年,四川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首次实现“三个百分百”达标,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为了加强资金投入和监管,四川省建立“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体系。2021年—2023年,四川省共获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45.5亿元,省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28.3亿元,累计支持1303个项目。严把项目储备关,指导地方谋划储备省级水环境治理项目872个、总投资312亿元,中央储备库项目669个、总投资222亿元。

  同时,四川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模式。自2011年开始,四川省在岷江、沱江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形成覆盖全省的“一河一策”补偿模式。建立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云南、贵州、甘肃、重庆签订协议,共抓大保护。在资金引导上,每年统筹中央、省级专项资金12.8亿元用于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撬动各市(州)补偿资金超过200亿元。

  在深入了解四川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情况的基础上,调研组的专家们畅所欲言,为四川省治水建言献策。

  “沱江流域是四川省工业集中之地,土地肥沃,人烟稠密。但人口经济集聚对水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结构性、区域性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各地在开展小流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流域横向协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与‘十四五’相关规划中‘到2025年污水收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显示,在财政紧平衡的形势下,中央财政坚持把生态环保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优先保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67亿元。”

  “重点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绝不能省,要确保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发挥出最大效益:要算好‘经济账’。”

  “要管好‘钱袋子’,资金使用要区分政府和市场边界,支持公益性工作,资金安排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开。要当好‘执行官’,《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已于今年正式施行,这有助于让相关探索和合作日益法治化、机制化,形成可持续的正向激励。四川省可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途径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表示,今年7月以及此次四川调研之前,民进中央和财政部组织了专家调研组,已经在安徽的巢湖,湖北的丹江口水库、洪湖,江西的吉安等地开展了前期调研。“我们会认真梳理各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经民进中央研究后送财政部作为政策参考,并将有关成果通过各种参政议政渠道予以反映。”

作者:文雯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