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国旗是如何诞生的? 答案藏在这本小册子里

发布时间:2024-09-19
【字体:

图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草案)》,注明了国旗的设计应彰显中国特征、以红色为主,征求启事经周恩来修改后,又向毛泽东、朱德、李济深、张澜等新政协筹备会常委广泛征求了意见。

图为曾联松设计的初版国旗图案。“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五颗黄色五角星,一星较大居左,四星环拱于大星之右——这是人们今天熟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样子。它是由谁设计的?又是如何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以下简称民进)展厅里,一份《国旗图案参考资料》记录了五星红旗从38个备选图案中脱颖而出的故事。

  1949年6月5日,为了做好协商建国的准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第二天晚上,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民进主要领导人马叙伦被任命为第六小组的组长,主持国旗、国歌、国徽的拟定工作。马叙伦是民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1948年,他秘密离港“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会。除他以外,第六小组还有开国元勋叶剑英、著名作家沈雁冰(笔名茅盾)等人。虽然成员中不乏“大家”,但国旗并不是由他们“闭门造车”创作出来的。7月4日,第六小组举行了第一次小组会议,这次会议拟定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草案)》,很快,征集启事便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旗设计稿纷至沓来。

  据统计,在短短一个月内,第六小组便收到了约2000件国旗设计稿,既有来自原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吴玉章这类“大家”的投稿,也有小学生交来工工整整的图案,甚至还有23件是远在美洲的华侨寄来的。8月24日,稿件申请截止后,第六小组召开了第三次会议,马叙伦告诉大家今天要把符合标准的国旗图案拿来挑选一下。为了确保专业性,小组除了最初的成员,还聘请了画家徐悲鸿、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诗人艾青协助筛选。在筛选的最初阶段,后来被确定为中国国旗的“复字第32号”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复字第32号”的设计者叫曾联松,读书时曾选修过美术。看到报纸上的征稿启事后,他创作了这幅作品。在曾联松的初稿里,大五角星内有一个镰刀铁锤的图案,象征着工人和农民,但实际上,为了避免与苏联国旗过于相似,大多数包含这一图案的设计稿都未能进入复选。第四次会议后,第六小组删掉了曾联松初稿里的镰刀铁锤图案,将修改稿纳入《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并把这份包含精心挑选的38幅国旗设计稿的小册子分发到每位代表的手上,以进行全体分组讨论。

  9月23日,全体政协代表分为11个组讨论国旗的方案,但在讨论中代表们各执己见,最终也没有得出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预计将于9月30日闭幕,时间紧迫,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将会上的讨论情况写了个请示报告交给周恩来。据彭光涵回忆,当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工作时,周恩来曾询问他到底哪个图案代表意见比较一致,他回答:“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杠的图案赞成意见较多,但反对的意见也不少……大家比较欣赏的‘复字 32 号’,这个五星红旗图案,但是有人不赞成用四个五角星代表四个阶级,总的看,五星红旗的图案比较好,容易通过。”于是,周恩来便让彭光涵根据“复字32号”绘制一幅大一点的图案,并制作一面大旗交给他。两天后,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座谈会,听取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的意见,邀请了马叙伦、徐悲鸿等人参加。最终,大多数人都对“复字32号”国旗方案表示认可。9月27日,经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五星红旗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此后,马叙伦又建议将10月1日定为新中国国庆日,并继续主持设计国徽事宜。

作者:王曦泽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