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气:杜诗运用地名的特点
学界对于杜甫诗歌的研究,应该说是非常充分的,吉川幸次郎、古川末喜、莫芝宜佳等外国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以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常常好心提醒研究生,不要以此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因为很难写出新意。从材料使用来看,杜诗研究确实可以说差不多巨细靡遗了,但是从观点和结论的归纳整理来说,却还有提升的可能。翻阅《杜甫词典》《杜诗释地》等工具书,笔者不揣浅陋,对杜诗运用地名的特点加以赘述。
一是用“大地名”。杜甫喜欢使用“宇宙”“天地”“乾坤”“九州”“海内”“四海”“万方”等指向极其辽远、让人感觉无边无际的地名,给读者带来特别大的心灵震撼和头脑冲击。他虽然也用一些区域性的小地名,但总体来看,他更喜欢用能够体现更大空间范围的地名,而不像大部分诗人写作时下意识地惯用州郡县的名称,一味写实,也不像他们下笔局限于所居地域或周边,地名都是住处附近的山、河,视野很局促。杜甫的目光无所不照,所以地名也爱用全称性的。东汉学者高诱对“宇宙”有个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可见作为一个词,“宇宙”应该算一个地名。杜诗中“宇宙”就很多,如“乡关胡骑远,宇宙蜀城偏”“长啸宇宙间,高才日陵替”“高歌激宇宙,凡百慎失坠”“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用到“天地”一词的更多,“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龙蛇不成蛰,天地划争回”“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乾坤”也很多,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等等。用“九州”的也有不少,如“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君来必十月,树羽临九州”“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等等。用“海内”的大多气势不凡,如“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海内久戎服,京师今晏朝”“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哪怕有伤感之意,均不失悲壮之色。“四海”也是杜诗中经常出现的地名,如“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用“万方”的也有一些,“万方思助顺,一鼓气无前”“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最为知名。还有几首诗写到了“六合”“八荒”“八极”。
二是用“远地名”。杜诗中很多地方都不是紧挨着的,相距遥远,跨度很大,跳跃性很强,这样一下就拉开了空间格局,像是“哗啦”一下抖落开一幅大唐全盛时期疆域图。最有名的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此类还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北辰当宇宙,南岳据江湖”“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何日通燕塞,相看老蜀门”“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伫鸣南岳凤,欲化北溟鲲”“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等等。
三是用“古地名”。杜诗还多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名,仿佛诗人总是在回溯,在反思。用古地名进一步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诗句很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幽远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画角吹秦晋,旄头俯涧瀍”“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不寐防巴虎,全生狎楚童”“老向巴人里,今辞楚塞隅”“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楚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一方面,这些古地名所包含的地域面积相对较大,让读者有胸襟大开之感;另一方面,这些地名又是古老的,以增强陌生感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让读者发思古之幽情,读起来也就更有余味。
四是“时空并驭”。很多学者认为,“时空并驭”是杜诗最高绝之处。杜甫能同时着眼空间和时间,并且同时落墨,俯仰古今,吞吐天地,一联中往往既有天高地迥之高远,又见沧海桑田之深远,诗圣胸中实大有丘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等等,比比皆是。如果对比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杜诗这一特征尤其明显,其他诗人大多要么一联全写时令、物候,要么一联全写山水、名胜,意象少许多,意境也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