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秦渊:感怀文艺座谈会十周年

发布时间:2024-10-21
【字体: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创作者,十年来,我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收获颇丰。

  一是自觉融入人民群众,书写对人民与党的隽永情怀。

  2016年,我创作了四川曲艺剧《望红台》,这是我深入生活的结果。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在南江县的北部边缘,那个立有“蜀门秦关”的地方,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处,但当地老百姓却把这里叫“台上”,为什么叫“台上”呢?通过人民群众了解到,当年的川陕苏区人民,站在这里送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站在这里送别亲人离开苏区去长征,站在这里长望亲人回归故乡。当年3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有14万多人血洒疆场;鼎盛时期的川陕苏区,其根据地扩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80000多人;而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了10多万人,但只是正规军队和地方武装的数据,而支撑这些数据的,却是整个川陕苏区600万人民群众,可以说每一位战士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支撑。

  越深入越明晰,越了解越震撼。那个叫“台上”的地方原来就是“望红台”——就在那个地方,多少父母送儿送女上战场,多少女子送郎送夫当红军,多少泪眼望月望年盼归来。一个清晰的主题呈现脑子里:什么是望红台?望红台是苏区人民守望红军的地方,是苏区人民用坚定的信仰和一颗颗滚烫的心铸就的高台!哪里是望红台?巴中是望红台,川陕苏区是望红台,中国的苏区都是望红台!谁在望红台上?当年的苏区人民,今天的老区人民,连同五十六个民族都在望红台上!望红台是我们不忘本来的初心之台、吸收外来的慧心之台、面向未来的信心之台啊!

  采风重走红军路,创演泪洒满腔情,铸魂洗净一颗心。我们用红色的信仰讲述红军的故事,用赤诚的情怀表达苏区的情怀,用长征的精神书写精神的长征。剧目从首演到参加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再到今天的演出,8年来,无数红军后代、领导干部、人民群众,都笑着走进剧场,流着眼泪走出剧场,剧目深深地震撼着大家。后来剧目选段《守望》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

  二是自觉融入人民群众,书写人民对中国道路的高度自信。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反映四川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我创作了朗诵诗歌《蜀道》。之所以想到以蜀道为切入,是因为李白的那首《蜀道难》,道出了自古以来巴蜀道路的艰险,而今天的蜀道不再是千百年前的蜀道,不再是蜀道难、行路难了——城市、乡村,高速、铁路、航空、航海,已是条条大道四通八达,四川早已形成了新时代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019年,我决定将朗诵诗《蜀道》改编成了四川扬琴。改编之前又进行了实地采风和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李白的《蜀道难》和李白系列的《行路难》后发现,李白在《蜀道难》中真正想表达的是世道的艰险——那么写蜀道的变化就应写出世道的变化——李白所处的世道是一个“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豺狼当道”的世道,而今天的世道是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生活、国家富强民主、民族奔向复兴的崭新世道。

  创作过程中,我想起了80岁的老妈说的话:“今天真好啊,家门口就能坐飞机,过去想都不敢想,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把家庭搞好,当家的人不容易啊”,我的老妈是个农民,识字不多,但她这句话却道出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对党的歌颂。是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川视察,为“治蜀兴川”指引了方向,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就。那么《蜀道》就不能仅仅表达交通道路的变化,更要从蜀道这个点上表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治蜀兴川”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从世道的高位上彰显今天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热情歌颂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时代——让今天的蜀道具有宏大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

  那么,就要站稳群众立场,以民心为我心,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创作。作品演出后受到各方高度肯定,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最高政府大奖“群星奖”。

  三是自觉融入人民群众,书写人民对中国梦的阳光追求。

  2021年,我创作曲艺音乐剧《周永开》。周永开是建党100周年,被中共中央表彰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他的一生可以这样概括: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社会建设年代舍生忘死,在离退休之后为脱贫攻坚和守护生态不顾生死,贯穿他一生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初心。

  书写这样一个活着的英模人物,我陷入四大困境:一是表现先进人物需要作者的思想境界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先进人物。如果编剧没有这种思想境界,就不可能表达出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就不可能塑造好先进人物。二是周永开同志是真实的人物,我们极难利用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去塑造他。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深深地困扰着我。三是剧目表现的是周永开同志的一生,他人生的94个春秋,历经几个大的时代,他的故事很多,如何在120分钟之内展现他94年的人生历程,难度极大。四是时间紧的问题。3月10日决定写周永开,要在3月底拿出初稿,4月底完成剧本修改并启动作曲,7月初演出,时间异常紧张,压力空前。

  为克服这些困难,我争分夺秒地查阅资料、去实地采风、去面对面采访他。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灵魂置换成周永开同志的灵魂,用心用情去领悟他的追求,去感悟他的人格,去体悟他的情、他的爱、他的悲欢离合、他的人生境界。所以写这部剧,51岁的我走过了周永开同志94年的人生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我用思想的手术刀血淋淋地解剖自己,让我受到了教育,从而重塑自我,努力让我的思想境界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先进人物。我选取他不同时期的典型场景、典型事件来艺术地表现他的英雄事迹和优秀品格,通过他身上浓缩了党的艰苦卓绝的近百年历史,来表现共产党人来自人民,却又在经历战火与天灾人祸的不懈奋斗中,铸成的伟大的超凡脱俗的共产党人的境界与人格。

  周永开的精神力量让我从3月19日起闭关写作,3月底就拿出了第一稿,4月—5月初完成了两次大的修改,上百次小的修改。期间,我每天吃饭睡觉只用6个小时,写作17个小时,一个月下来,我从148斤熬到了138斤,剧本完成后突然发现,我居然走不稳路了。但我坚持过来了,因为鼓舞我的是周永开的精神,激励我的是周永开的情怀,支撑我的是周永开的信仰。而周永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随和坚守,就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精神写照。作品获得了四川艺术节“文华奖”。

  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这十年的艺术实践充分证明: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运用总书记教给我们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无论是话剧戏剧创作,还是音乐曲艺创作,无论是小型剧目创作还是大型剧目创作,都能在思想上有高度、情怀上有温度、艺术上有精度,作品能够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入人心。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指路明灯。

  (作者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巴中市委会主委)

作者:秦渊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