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黔森:江花妩媚
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等,中短篇小说集《味道》《白多黑少》《莽昆仑》等多部。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和电影有《雄关漫道》《绝地逢生》《花繁叶茂》《伟大的转折》《沸腾的群山》等15部,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金星奖”、“鲁迅文学奖”等。
他们灿烂的笑感染了我
我生于贵州,长在贵州,对于贵州的热爱,可以用诗人艾青这句话来诠释:“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于我而言,这样的泪水,常常令我酣畅淋漓,这样的酣畅淋漓,常常令我心旷神怡,伴随着这样的心旷神怡,那种无以言表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刹那间在我内心升腾起来。
我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走遍了贵州的村村寨寨,在与老百姓促膝谈心的时候,常常是在震撼中度过。“震撼”这个词,作为作家来说,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因为,有些眼睛看见的震撼,是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仅仅使用“震撼”这个词来讲述,这是一个作家欠“功夫”的表现。如果作家的描写,能触动人的心灵,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一定不是落在纸上的那两个字——震撼,而是你的讲述能否一唱三叹,而这一唱三叹的根本,不是我讲得好,而是事实本身更精彩。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质朴的话,我的理解是切中了事物的要害,可谓当头棒喝,掷地有声。
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我走村过寨的采访中,便坚持一条这样的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素材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决不引用。善于观察善于洞悉是一个作家的基础本领,你是皮笑肉不笑,还是发自肺腑的笑,我当然感受得到其中端倪。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坚持与每一个相遇的贫困户促膝谈心、交朋友。可以这样说,我到过无数的贫困村,见过无数的贫困户,只要与他们一拉开话匣子,我就没有见过愁眉苦脸的人,他们灿烂的笑容,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我的笑便也灿烂起来,有了这样的笑,我想无须再多说什么,此时,与他们分享幸福与获得之感,比什么都快乐。
————————————
抬起头,是湛蓝色的天空,一簇簇白云悬浮在空中,像莲花一样闪耀着洁白的光芒,低下头,是湛蓝色的江水,一朵朵浪花扬起在江面,像莲花一样晶莹剔透、落英缤纷。
这是我第一次行船在乌江百里画廊上的最初感受,那是2003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早晨。那年,我38岁,主持了第三届贵州青年作家创作代表大会,并选择在沿河县召开。开会期间,青年作家们游览了乌江百里画廊。之后,当年的青年作家们每每回忆起那一次会议,总是说起白山羊和乌江鱼。这两样东西,无疑是沿河最好的东西,乌江鱼可谓誉满黔中大地,自不必多说,这白山羊,可谓沿河一绝。沿河人自豪地说,他们的白山羊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大补之物啊。
这是味蕾的记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记忆更加令人神往的呢。而我除了味蕾有这样美好的记忆,更多的是江花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不啻震撼了我,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也是我三次到沿河县的缘由。
那个春意盎然的早晨,船在跌宕起伏的激流中穿梭,一层层蓝色的巨浪卷起来,翡翠般地碎在江面上荡起朵朵江花,江花簇拥着木船,任性而肆意。水手看似手忙脚乱,却仍然从容而有力地划动着双桨,尽管那双桨在这汹涌的江花中看起来有些无能为力,可我们分明又能感受到水手的身躯在前俯后仰的划动中,显示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
那真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早晨哪!欢笑声中夹杂着女作家们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乌蒙磅礴,乌江天堑,这是走进黔中大地最为动人心魄的景象。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乌蒙山脉。南源三岔河发源于威宁县香炉山花渔洞,北源六广河发源于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自治乡罐子窑,两源在黔西县化屋村汇合后,开始称为乌江。乌江从磅礴的乌蒙山脉近三千米的海拔之巅一泻千里,直抵武陵山脉中海拔136.5米的长江入口处。这两千多米的落差,造就了乌江的雄浑之气。
乌江全长1050公里,总流域面积87900平方公里。上游经石灰岩地区,多溶洞伏流,中下游穿行于大娄山和武陵山之间,两岸悬崖峭壁耸立,河床跌宕起伏,水激浪高。据《沿河县志》记载:“从思南县至沿河县到涪陵县的三百四十八公里中,有大小险滩一百七十六处。”其中以潮砥、新滩、龚滩最险。最叹为观止的是,峡谷中的奇峰异石,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有一首古诗写道:“滚滚洪流破万山,滔滔碧濑缉巴黔。船逾滩险千重浪,鸟度狭壁一线天。幽洞瀑飞蛮首恋,峻峰翠滴猿声欢。奇观胜景斯独厚,敢笑三峡不二源。”
我们的木船掠过了霸王谷,穿过了黎芝峡,终于来到了思渠古镇。江面虽然宽了一些,可依然水流湍急,一个又一个的旋涡张着大嘴,似乎要吞噬我们的木船。水手大声吆喝,坐稳了!准备靠岸!
码头边缘悬挂着众多的汽车轮胎,我们的木船头也悬挂着几个汽车轮胎,这是为了防止碰撞,以免船体破损。从两个水手凝重的目光中,我似乎看到了靠岸的危险。江水实在太急,只见他们一个双手紧紧握住船舵,一个急促地划动着双桨。我感觉木船像一片树叶,飘浮在这激流之中,仿佛随时有颠覆的可能。我的手紧紧抓住船梆,溅起的浪花湿透了我的衣衫,好在这是温暖的春天,江水并不寒冷。
几乎所有人脸上都有浪花的痕迹,这并不影响我们扬起一张张笑脸,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让靠岸的青年作家们仍然兴奋不已。
我们到达了思渠古镇。
思渠是土家语,意思是“猎获野兽肉进行交易的场所”,也有文献记载说,在思州历史沿革的治理过程中,当时的冉姓长官把乌江流域的一条务川河流更名为“思溪”河,在这一带的方言中“溪和渠”同音,时间久远,“思溪”演变成了今天的“思渠”。
走上思渠古镇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一种古朴的味道扑面而来。脚下的石板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青光,灼人眼帘,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
走进古街,好奇、猎奇之心,让青年作家们实在忍不住,都四下散开,各自走上了探寻之路。
我的好奇是别样的,因为我曾经是一名地质队员,我喜欢观察大自然。
望着眼前这条澎湃的大江,我的神态竟然有些痴迷。有人抓住了那一瞬间,给我照了一张相。这张相片,一直珍藏在我的相册里,偶尔翻起,相片上的我竟然目光清澈,洋溢着青春的模样,毫无痴迷之相。我之所以感觉那时候我有些痴迷,一是感慨乌江在这一段向北滚滚而去,在涪陵注入长江后,才一路向东,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词句顿时跃上脑畔;二是注目着这万峰成林的大山,乌江像一条蓝色的飘带,看似柔韧却坚韧如刀斧,在大山雄性十足的胸膛上刀砍斧劈般破开一道连绵不断的伤口,这就是眼前无比壮丽的千里乌江大峡谷;三是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奇,它似乎拥有一双鬼斧神工的手,手起之间可以翻江倒海,手落之时可以山崩地裂。
山的骨骼是坚韧的,水的肌肤是柔韧的,这双手轻揉细捻之间,却能将这一坚一柔缝合成一道一泻千里的蓝色伤痕。拥有了这样的伤痕,寂静的群山就有了沸腾的声音,拥有了这样的声音,群山便鲜活了起来,拥有了这样的鲜活,即便遍体鳞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带伤的东西,非常美丽!
仅仅有感叹,是不够的,我便有了心情,赋诗一首,那时候,我正站在霸王谷之巅,那时候,我仍然是一个青年诗人哪!
当那一首诗脱口而出的时候,我是否一手插在腰间,一手在挥动,时间太长,真的有点记不起来了,不过,每每想起来,我意识到,那时候我的身形有无英雄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股豪迈之气久久回荡在心间,至今仍然在心中回响。
有了这样的体验,有了这样的记忆,我很愿意与人分享,于是在2005年的春天,我再次来到了乌江百里画廊,一同到来的,还有我的老前辈蒋子龙先生、杨志广先生等。到了沿河县,一下车,志广先生对我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么遥远。我赶紧说,这就是诗与远方啊,美丽近在咫尺,放心,一定不虚此行。
我知道,志广先生这句话并没有指责我的意思,可一丝丝内疚还是涌上了我的心头。毕竟从贵阳市到沿河县,开车要两头黑,实在太辛苦。早上天还没亮,我们就从贵阳出发,到了沿河县,已经是夜深人静。那时候到沿河县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可走,一路要经过苗岭、大娄山脉、武陵山脉的高山峡谷。435公里的路程,道路崎岖,大巴车的时速只能达到30公里左右。一路上许多作家在不断地颠簸中大喊停车,一停车,就狂奔下车呕吐不已。我们的车就这样走走停停,不两头黑才怪。
我那句自信的“不虚此行”,在第二天得到了印证。
虽然这一次为了安全起见,放弃了木船,用了体积更大的汽船,但那种在激流险滩中颠簸的体验仍然让作家们兴奋不已。在他们扬起的笑脸和欢呼声中,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感同身受。
那时候我的身心无疑是愉悦的,我也扬起了笑脸,而且灿烂无比。那时候,青山如黛,天空湛蓝,江水碧绿,此情此景,让我不由想起了王阳明先生“岩中花树”的典故。你看到,还是没看到,在我看来,你看没看到,它都那样美丽地存在着,而关键是,你看到了没有,与人分享了没有。
白山羊、乌江鱼,作家们依然是吃到了,我相信他们的味蕾会记住这样的美食,特别是蒋子龙先生佐证了我的这个自信。那时候,我们正在思渠古镇的一个山洞里吃着带皮的白山羊肉,见蒋子龙先生一口气吃了五碗,还感叹道:“这羊肉,真好吃!”我赶紧重复了一遍沿河人的自豪:“这白山羊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大补之物啊。”
蒋子龙先生听后,哈哈大笑,接着继续大快朵颐起来。
那时候,蒋子龙先生已是年近七旬的人,但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仍然健步如飞,也只有我这个曾经是一名地质队员的年轻人,才能跟上他的脚步。记得走到一个叫一口刀的村庄时,很多人已经跟不上行走的队伍,而我和蒋子龙先生是最先到达一口刀村的。
一口刀村的山势陡峭,山梁形如长长的一把亘古不变的大刀,耸立在乌江岸边。一眼望去,一栋栋黑瓦屋散落在刀背上,就像挂在峭壁上一样,一块块庄稼地显得鸡零狗碎。这样的地理条件,无需多解释,一口刀村,名副其实。
村干部非常热情,邀请蒋子龙先生去了村委会喝茶,蒋子龙先生欣然应允。我却无心喝茶,直接走到了一口刀村的最险要处,村干部说,那里危险,我说,没关系,我曾是一名地质队员。村干部一听地质队员,便不再劝解我。我曾经工作过的一〇三地质队,在这一带可以说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地质队员,被戏称为“爬山猴”,在这千山万壑之中,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的身影。在这一带的村民,对地质队员是很熟悉的。
我曾是一名地质队员,不难获知这样的数据,贵州有1258866座山峰。八年的地质生涯,我不敢说走完了这些山峰,但目睹了这万峰成林的壮美,却绝没有夸张。贵州地貌的特点,山的背后还是山。这样的特点,也养成了我作为一名地质队员的习惯,那就是看见山,我就想翻越。
站在这山之巅的刀背之上,一股壮美之气在我的胸膛沸腾起来。此情此景,不由得还想赋诗一首,结果,脑海里折腾了半天,还是我在1989年,作为一名地质队员攀登上东昆仑的一处山脊时,脱口而出的那首诗:
沿着套色分明的中国版图
向西、向西
跨越横断虚空的断裂
隆起与沉陷
构成大手笔的写意
向西、向西
那儿有狂风般剽悍的骑手
那儿有风吹草低的原野
那儿有高不胜寒的雪山
世界屋脊上
雄性十足的头颅
昂然挺立
呈银色衬出你的威仪与深邃
你白发苍苍
但双眼仍然年轻
一泻千里的两道目光
掠过沧桑沉浮的版图
严厉而慈祥
只有这博大而神奇的目光
才有着生命力的色彩
一道黄色
一道蓝色
于是东方古老的江河民族
生生不息地享受你的严厉与慈祥
至今——五千年
向西 向西
去骑一骑狂风般剽悍的骏马
去看一看风吹草低的牛羊
去摸一摸冰凉的世界屋脊
去吧!男儿要远行
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
我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杨志广先生正站在我的身旁,与我一道欣赏这神奇壮丽的武陵山脉。我是杨志广先生的学生,他是我在2001年,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时的指导老师,曾发表过我的很多小说。
那时候,背诵完诗,我正一脸得意地看着老师。在这之前,老师并不知道我还是一个诗人。我之所以面呈得意之色,是因为此情此景,在这个恰当的时候,我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背诵给老师听,是想告诉老师,我是一个诗人,一个不错的诗人。
志广先生一脸的诧异,这诗是你写的?
我一挥手说,是的。
志广先生说,嗯,很好,可以拿到我们《中国作家》发表。说完,他疑惑地说,这里是武陵山脉,你怎么写到昆仑山脉去了?
我嘿嘿一笑,手指着眼前的万峰成林对老师说,都是山嘛,这诗是我在东昆仑一带搞地质的时候写的,早在1990年就发表在《贵阳晚报》了。
志广先生说,好诗。把长江和黄河比喻成东方巨人的两道目光,想象奇特,角度新颖。
众所周知,昆仑山是中华山之鼻祖,“河出昆仑”从地理地貌的角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黄河和长江均发源于东昆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我们眼前的这条蓝色的乌江,在不远处将奔流注入长江,而长江之畔第一座大城市是重庆,然后是武汉、南京、上海。也是众所周知,在长江沿岸的城市中,能称大的,也只有两座城市——大武汉、大上海。可以说,在近代历史的重大进程当中,大武汉和大上海举足轻重。
武陵山脉是长江流域生态的重要屏障之一,乌江是长江流域生态的重要保护区域。为此我与志广先生还就乌江流域、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问题展开了讨论。其间先生问了一个我几乎回答不了的问题,他说,这两道目光,一道是黄色,好理解,黄河嘛!一道蓝色?绿色不好吗?
猛然一听,我竟然一时语塞,指着乌江说,乌江水是蓝色的。
先生说,长江水是绿色的吧。沉吟片刻后,他又说,你说得也对,春来江水绿如蓝嘛!
其实,我这首诗最初的时候,用的就是“一道绿色”,后来一再琢磨,才改成了“一道蓝色”。这在我看来,绿色、蓝色区别很大,这是一名地质队员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条件反射,这个条件反射于我而言,是我对大江大河自然状态的苛求,总愿望人类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江大河,少一些粗暴的干预,多一些保护和治理,可是,这个愿望在那时总是令人沮丧。
乌江也不总是蓝色的,这个我非常清楚,在上游网箱养鱼的、往江里排污的,屡禁不止。可至少,现在眼前乌江的水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春天来了,丰水期也来了,滚滚的江水荡涤了污秽。
一条江河拥有了绿水,在今天当然已经是弥足珍贵的了,可你知不知道,绿水是要有清晰度的,这样的清晰度,蓝色是最好的诠释,还有什么比晴空的颜色更加纯净的呢?长江是蓝色的吗?至少在我的诗中,它是蓝色的。
村干部远远地来喊我们,说就等两位老师了。我们只好跟着向村委会走去。
在村委会聊天时,当地干部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一口刀村的顺口溜,“腰里别着一把刀,日起陡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这句话说的就是走完一口刀村的陡子、高毛、坳口、龙湾、凉桥几个组,要花一整天的时间。
据介绍,一口刀村,当地人又称“一口道”村,指的是从乌江通向一口刀村,只有一条陡峭的小道可走,扼住了这条小道的咽喉,一口刀村就变得易守难攻。有诗为证,“一口道称险,万夫莫敢开;虎踞乌江畔,俯瞰蜀鄂湘”。
据了解,在当时的2005年,全村人口1430人,人均纯收入仅为1182元。那时候,一口刀村还没有通公路,村里的物资都只能靠人工肩扛背驮。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这里的村民生活极其困难,极度贫困成了一口刀村的代名词。
在这样的大山里,在这样的地貌中,有一个最现实的矛盾——美丽,但极度贫困。从一个村干部给我们讲的故事,便见其中端倪。一口刀村高毛组,全组34户人家,却仅有一丘1.5亩的水田,每年的收成约350公斤大米,从1984年起,乡亲们商定抓阄排序,每家轮种一年。村民田桂花家很幸运,抓到了第一轮,她家在第二年终于可以吃到大米了,而其他村民,只有在山旮旯中种一些为数不多的苞谷、土豆、红苕,还要看天吃饭,即使天公作美,雨水充盈,也只能吃到半饱,最终依然要靠救济粮过日子。大米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品,根据抓阄的排序来看,田桂花家要再次吃上大米,要轮流到2018年,34年轮一回啊。这样的数字,不得不让人触目惊心。这一丘水田,就是一口刀村人生活贫困的一个缩影,其他村民组也好不到哪里去,洋芋、苞谷、红苕是多数农家人的主要食物。
土地贫瘠是一口刀村致贫的症结,没想到的是,水也成了他们致贫的关键所在。看得见水,却吃不到水,这是一口刀村尴尬的窘态,这样的窘态,就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山脚下,一条大江奔腾着,村民们却无可奈何。这高山峡谷千米的高差,眼看很近,可是你的腿会告诉你,实在太遥远。水成了村民们的噩梦,每天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背水上。人畜饮水成了一口刀村的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要解决,就是把乌江水引上山来,这个想法几乎就是天方夜谭,靠天吃饭成了一口刀村人祖祖辈辈的宿命。
从一口刀村回思渠古镇的路上,我看见大家一个个耷拉着脸,他们实在是累坏了,我只能是这样想。可是,到底是累坏了,还是看到一口刀村的贫困,影响了心情,也许,两者兼有之吧!
到了思渠古镇,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那时候,我们正坐在临江的一栋民房里喝着茶,四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气息,阵阵花香随微风送来,让人满目清新。
眼前群山巍峨,大江北去,阳光温暖,好一个灿烂的春天哪!大家的心情也渐渐舒展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句话让我们的心一阵紧缩,喉咙都似乎有些哽咽了。
有一个当地的干部随口说了一句,这是你们看到的,最后的思渠。
我吃了一惊,举目向他望去。
在我惊讶的目光中,他漫不经心地说,下游彭水电站蓄水后,思渠镇将淹没在水下。
听到这样的消息,作家们七嘴八舌开始议论起来。我没有任何心情参加讨论,我在想,那个干部的神态为什么是漫不经心的?他不是这样的神态,又能是怎样的神态呢?是悲,抑或是喜?那又能怎样呢?这样的现实,谁又能改变呢?显然,谁也改变不了。
我又想,那个干部漫不经心的神态,是不是思渠人在悲喜交织下,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呢?这样的状态,能说明什么呢?告诉我了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想多了也没用,是悲还是喜,随着岁月的更替、时光的荏苒,思渠人终将会得到答案。
19年过去了,我不知道思渠人是否有了答案。这19年以来,那是悲是喜的拷问,一直在我心中萦绕,近几年来,零零星星传来思渠的消息,让我一直有再向思渠行的冲动,可这样的冲动,总是在这样和那样的事务当中搁浅。
时间来到了2024年的5月,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电视剧《江山》,时间紧,任务重,五一劳动节假期也没有停笔,当写到剧中的一个古镇在乡村振兴中旧貌换新颜的时候,思渠古镇一下子跃进了我的脑海。
思渠古镇,既然你来到了我的脑海里,那种久违的冲动一下子就弥漫了我的心头,既然心头满是思渠古镇,必须释放,那么放下笔,说走就走,看思渠去也!
这时候,沿河县已并不遥远。数条高速公路,掠过千山万壑,拉近了省城贵阳市与沿河县的距离。去沿河,两头黑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众所周知,截至2023年底,贵州架起了三万余座桥梁,连起来超过五千公里,比从贵阳到北京跑一个来回还要长;打通了近三千条隧道,连起来超过三千公里,比喜马拉雅山脉还要长七百多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八千公里,贵州所有的大小公路连接起来,可以环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如果加上市政道路、串寨路和联户路,贵州的路接近四十万公里,这是地球到达月球的距离!
我想,在这四十万公里的里程中,一定有思渠镇到一口刀村的道路。这些年,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实施中,我走村过寨,一直秉承眼见为实的理念,这一次到沿河县,我想在这样的道路上,眼见为实。
车在思渠的道路上行进着,我眼见为实了。可惜的是,没能去一口刀村,据介绍,一口刀村大多数人家已经搬迁到铜仁市主城区的碧江区,留下为数不多的人口,充分利用特色山地农业资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这里修路引水兴产业,实现组组通公路,还喝上了自来水。对于那些自然条件实在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就把贫困群众搬迁出去,并引进龙头企业带领留下的村民规模种植山地特色农产品。一口刀村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问随行的当地作家田贵东,一口刀村当年那个田桂花,种上第二轮水稻了吗?
在这一带,田桂花的名气实在太大,当年那个抓阄种1.5亩水田的故事,流传很广,在沿河县,谁都知道。田贵东介绍说,哦,田桂花家啊,她家现在是琯溪蜜柚的种植大户,吃大米饭早就不是问题了,她考虑的啊,是今天该宰羊还是杀猪喽。
走在思渠的街道上,我看见有很多船放在路边。我说,这么多船,都上岸了?田贵东介绍说,这是思渠镇打造的“乌江船舶文化公园”,自从“铁腕”治理乌江以来,当年网箱养鱼的、打鱼的,都歇业了,思渠人就把船集中搬上岸来了。
我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各种各样的船,突然,平静的江面上溅起了一阵浪花,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鱼,带着一群大小不一的鱼,在江中嬉戏。根据目测,这条鱼巨大,至少有一米多长。这种现象,在以往的乌江,是不可能出现的,不由让我感慨万千。渔民都上岸了,他们的收入如何呢?我记起了这样的数据,在2010年以前,一口刀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思渠镇的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如何了呢?
田贵东介绍说,思渠镇依山傍水,就是要“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这做好水文章,就是要利用好乌江的水资源,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现在思渠镇有“两张名片”,分别是“黎芝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好旅游产业,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这念好山字经,就是搞好山地特色农业,开发特色产品,让山货出山,及时便捷。
见作家田贵东如数家珍,我说,看来你是真正地深入了生活,扎根了人民嘛。哎,你说了这么多,你倒是说说,老百姓的荷包,到底鼓了多少嘛?
田贵东伸出五个手指,高兴地说,鼓多喽!现在思渠镇的人均收入已经有16970多元了,相较2010年前,增加了五倍多。
这样准确的数据,出自一个作家之口,我很欣慰,至少说明我们的基层作家在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是下了功夫的。
站在乌江岸边,望着那宽阔而不再湍急的江面,我不由思绪万千。时值正午,湛蓝的天空、湛蓝的江面,水晶般晶莹剔透,天上一个太阳,水中一个太阳,在这晶莹剔透里,闪耀着灼眼的光芒。我知道,在这光芒之下,思渠古镇早已静静沉睡,可是,它的梦,正醒在我身后那片大山的臂膀上。还有什么样的臂膀,能像大山的臂膀一样坚实?一样有力?
这样的力量,在我步行穿过新思渠古镇时,让我如履春风。在新思渠古镇,我没有看见一个愁眉苦脸的人,从他们一张张扬起的笑脸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他们有梦、追梦,梦想成真的喜悦。我也由衷地扬起了笑脸,当年那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是悲还是喜”的拷问,在这样的笑靥中,烟消云散。
一声汽笛声传来,一艘载满游客的游船逆流而上,平静的江面激荡起层层浪潮,扬起一簇簇莲花般的浪花,阳光绽放其上,金莲闪烁,江花妩媚。
(作者系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