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周苡:那夜青春,那夜诗

发布时间:2024-11-29
【字体:

  冬日的晨雨,酷似饱含青春的热泪,洋洋洒洒将一窗萧瑟描摹,每一滴都是缝合天地的情丝。如果冬雨兴致极高、寒气十足,便是一场铺天盖地的告白,与春天、与诗歌挨得如此之近。无雨的冬夜却也是极好的,夜空净朗,如同婴孩清澄的眼眸。诗人说,天上有三颗星星。那一夜,我真的看见了。

  冬月的一个周末,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举办了“周游四海八荒——甘建华地理诗分享会”。那夜,上百位师生及衡阳诗人、诗歌爱好者参与盛会,共同感受诗人、地理学教授甘建华关于地理诗写作的文旅赋能与精神愉悦的魅力。

  阔别母校湖南三师已二十余年,极少回到母校的原因,或许是怕踩踏了这块洒满青春和梦想的土地。

  初冬的风钻进衣襟,寒意十足。我们踏进校园的那一刻,分明感到春潮奔涌。邓前程脸上有些红晕,说:“大学校园是青春的乐园,每个人的大学都是一首亮丽的诗。”白丁老师最善调侃:“你在这里一定曾留下过美好的回忆。”我们的笑声洒满冬夜的校园。

  华灯初上,三三两两的大学生捧着几本书,仰着稚气而充满自信的脸,散发着青春的芬芳。

  207教室是一间容得下一百多人的大教室,此刻窗外月明星稀,教室里灯火通明。文学院的学生们已将整个教室占了一大半,只剩下前面两排座位。众师挨着坐下,我则找了靠边的一个座位坐下,内心有些发怵。甘老师邀我朗诵一首书中的作品,临上台前想来却有些后悔,要面对这么多文学大咖、文学院大学生。只见,文学院第一个男生轻松地走上讲台,音箱缓缓送来抒情的钢琴曲,“历史幽暗中的一朵绿荷,悄立一隅似一颗古莲蓬……灿烂了中华远古文明……酃湖车站的豪华大巴,载着衡阳人周游四海八荒”,一股浓浓的家乡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原来,亲眼看到与从朗诵中听到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味。这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尽情演绎着诗歌的生命之旅。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经过诗词朗诵的再加工,如同艳丽的花沐浴着春光,迎来了生命的礼赞。

  最美好时光停留在那一夜——在冷湖数星星。“整个地球上只有两个人”,女生念得有些矜持,不时将目光投向在场的每一个听众。我透过她清纯的眼睛,看到了浩瀚的宇宙、看到了一颗独特的星球、一个孤独的小王子和那株野玫瑰。之后,我们又深深陷入花土沟的梦中。那梦里有校园的丁香树,有晨光中的苦读,有少年的忧伤,有尕斯库勒湖的潮水,还有“一双大眼睛,眺望着通往西部之西这条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

  甘老师深情地说:“花土沟是一片苦寒之地,因为有了文学,有了诗,便有了曼妙的春天。”翌日闲暇时,我冲好一壶茶,燃起一根香,再次翻阅这本蓝白相间的《甘建华地理诗选》,竟发现整本诗集以花土沟为题的诗作就有6首。

  进入诗歌朗诵的第二阶段,我的心已提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不时紧张地瞥向事先打印好的诗稿,手也开始抖动。茅洞桥是甘老师的家乡,《茅洞桥记》自然得由国家一级演员、衡阳市文化馆馆长王曼娟女士朗诵。“提及这三个字,我的心头忽地一热……”在王老师的朗诵声中,我的眼前浮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一个小山村出发,经过一代代人的刻苦努力,开拓出一条通往世界之路的酸甜苦辣。

  在众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随着甘老师的地理诗歌周游了台湾、南岳、敦煌、皇村、格陵兰岛……在祁曼塔格雪峰,我偶遇了他的父亲——

  “我们之间隔着两千多米的相对高度,隔着尕斯库勒湖,隔着阿拉尔草地与一群飞奔的黄羊,几头野牦牛……”

  在那里,雪峰林立,太阳、月亮与繁星出现在同一片蓝天。那里花草盛开,牛羊成群,是一幅混合多种色彩的油画。 那里有新疆巴州少数民族,有一个乡长和131口人。那里有猛兽冷冷地打量着人类,更有与雪峰一样耸峙的父亲的肩膀。

  我总以为“父爱如山”,就像南岳衡山的沉静秀美。原来,对于父亲的解读,竟有如此深刻的表达。读着读着,一座高高的雪峰屹立在眼前,即使四野皆是云海苍茫、大雪纷飞,也从未离开过身边寸步。

  进入交流环节,师生们情绪高涨,几位大学生的提问,将整个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我侧耳聆听着青年一代对诗歌的向往。甘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悉心阐述了对地理诗歌的独到见解。当最后一位女生问道:“您觉得什么是诗和远方?”甘老师和在场的教授都乐了。

  会后,老师送了几本《星星·散文诗》和一本孤城的新作《山水宴》给我,说:“诗歌本来是青春的结晶,但我们已不年轻。”我抬头望了望母校的夜空,分明有几颗星特别闪亮。

  深夜归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本薄薄的《星星·散文诗》,只见封底写着:“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

  蓦地,我抬头望向窗外,雨已停,东方既白。

  (作者系民进会员)

作者:周苡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