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手迹中的民进历史与精神传统
周建人家中悬挂的对联
叶圣陶书作《鹧鸪天》
赵朴初书作《感遇》
冰心书《春雷》赠楚庄
雷洁琼书作《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马叙伦最后的手迹
民进会史展览始建于1983年,随着民进中央机关驻地而迁移,历经多次改建。今年,重新布展的民进会史展览在民进中央机关一楼东侧落成开馆。一件件珍贵的民进领导人手迹,深情地讲述民进历史和优良传统。
书作中的民进历史
民进成立的背景和基础:周建人家中悬挂的对联(周蕖、顾明远捐赠)
民进是由抗战期间居住在上海、坚持斗争的文化教育出版界进步知识分子等力量联合组成的,周建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抗战时期,周建人失业在家,贫病交困,为了生计,连自己收藏多年、鲁迅赠送的心爱的显微镜也卖掉了。然而,他宁愿忍受饥寒交迫,也不给汉奸写文章。时人感佩之余,特书此联相赠。周建人很欣赏这两句话,对联随其几经迁徙,始终挂在他家的客厅里。周建人去世后,由其女儿女婿捐赠给民进中央。
上联:知识分子到了危亡穷困的艰难时刻,方才显现出他的高尚气节;下联:人民大众只有做了主人,国家方可安稳。民主,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大同理想的体现,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时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抗战胜利后民进成立时的宗旨——“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的“民主”埋下伏笔。
新旧世界,文教事业:马叙伦书作《北平解放作诗二首》
宫阙嵯峨六百年,风流文物欲陵前。
已残封建凭收拾,无上人民创地天。
风景未殊人事异,山河无恙物华鲜。
沙滩一角危楼在,指典当时旧讲筵。
战栗齐民庆更生,毛公政策甚贤明。
危城岁晏张丝竹,编户灯明举敦觥。
敌军廿万从容遣,太学三千活泼生。
安得屯田一枝笔,先教乐府奏新声。
民进以教育为主界别之一,主要创始人之一、首任主席马叙伦即其中代表人物。在执教北大的15年中,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作为北大教职员会的主持者、北平教授组成的文化救国会的主席,他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并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叙伦担任首任教育部部长,更是带领民进致力于国家文教事业。此诗作于他北上参加新政协时,在沈阳听闻北平和平解放时的所感所想,夹叙夹议、自加注释,表达了其为文教事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真诚喜悦,这也是当时民进前辈们的共同感受。受赠的民进前辈余之介,曾在上海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追随马叙伦到教育部任职,后到北京民进担任副主委。
诗词相赠,其情洽洽:马叙伦书毛泽东诗词赠林汉达两幅(林汉达亲属捐赠)
其一为《沁园春·雪》,其二为《清平乐·调咏长征》,为林汉达新居而作。应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7年之间。林汉达是民进创始人之一,1946年6月,时为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团长马叙伦在南京下关遭到国民党暴徒的毒打;时为上海人民反内战大会三位主席之一的林汉达则被通缉,后在党的保护下北上前往东北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会史展览中陈列的林汉达手书自传及他在东北时所穿的皮袍,都是这段经历的实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汉达和马叙伦都在教育部任职,林汉达任社会教育司司长,从事工农教育、扫盲、拼音、文字改革等工作,后林汉达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此作不仅体现出民进领导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出对领袖的敬仰,反映了当时融洽的统战氛围。
精神对话:周建人书毛主席语录折页(周蕖、顾明远捐赠)
本作共摘录毛泽东语录24则,由于展览空间所限,展示的是前4则。周建人在1948年北上前夕入党。作为生物学家,他从进化论研究进而深研马克思主义,写的辩证法文章曾得到毛泽东的称赞。这份手书或可以看作是他对毛泽东思想的一次深入学习和灵魂对话,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对民进领导人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深刻影响。此作应作于1966年8月后,其间他担任民进中央代主席。1966年底,年近八旬的周建人眼底出血,后视力越来越差,近乎失明,但他依然不忘学习,手写的《读共产主义宣言》读书笔记、亲笔批注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等也在民进会史展览中展出,感动了无数参观者。
改革春风,同人欢喜:叶圣陶书作《鹧鸪天》,1979年10月23日
叶帅宏辞如北辰,邓公属望意弥殷。
听来自谓宜更改,暮齿余年莫挂唇。
将此想,询同仁。答称正欲若斯云。
涓涓总愿归瀛海,安问中青抑老人。
民进第三任主席叶圣陶于1963年加入民进,1979年10月在民进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四代大会是民进在新时期首次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叶圣陶主持了开幕式、参加各项议程、亲自致闭幕词,还和民进同人一起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会议间隙,他还为大家做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关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些感想”的报告。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反映了时年85岁的叶圣陶正在以身践行他当年在北上途中写下的诗句“篑土为山宁肯后,涓泉归海复何求?”(《自香港北上呈同舟诸公》,1949年3月1日),体现了他及其所代表的民进老一辈领导人贯彻终身的爱国奉献、奋发有为的精神。
从《感遇》到《牛赞》:赵朴初书作(陈文英、董柏松捐赠)
忍辱负重,艰难劳止。回首丘山,折齿孺子。食草一抔,乳如江流。鞠躬尽瘁,无怨无尤。猗欤至哉,人民之牛。
此诗原为民进创始人之一的赵朴初于1967年为周恩来所作,名为《感遇》。1985年民进成立40周年时,时为民进中央副主席的赵朴初重书此作,在其后题“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四十周年书昔作牛赞敬献诸同志”,印制成年历卡片发放给大家。由于收藏原因,展厅陈列的是赵朴初亲属后人捐赠的书作原件,虽无其后题字,但意义相同,是对民进组织和民进会员踏实劳作、无私奉献的朴实作风的肯定和期许。
爱的传承:冰心书《春雷》赠楚庄(楚庄捐赠)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
此作为民进中央原副主席楚庄生前将所有收藏赠予民进中央的诸多文物中的一件。冰心在1956年加入民进,四代大会上与叶圣陶、赵朴初、雷洁琼等同时当选副主席,后担任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冰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教师代言,对民进会员赠言勉励,在会内外拥有极高的声望,在许多民进人的成长史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温暖印记,还留下了《广开言路应该说话》《当教师的快乐》《我请求》《祝贺〈民主〉月刊创刊》《诚挚的奉献》《给民进同志们拜个早年》等史迹见于会史展览中。书作中的诗虽非冰心所作,但其描绘情景,有情、有爱,有希望、有力量,无疑是冰心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形象表达。
书作中的精神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赵朴初书叶圣陶在民进全国代表会议上的临别赠言(印刷件),1987年6月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叶老今天讲的这两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自己有了道德学问,然后可以以道德学问要求别人,自己没有过错然后可以指责别人的过错。
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朴初
1987年6月,民进举行全国代表会议。由于身体原因,93岁高龄的叶圣陶主动致信提出辞去民进中央主席的职务。这封由其长子、民进中央副主席叶至善代笔的信展陈在“民进全国代表会议”展点的正中央。其下展台中展出的是叶圣陶在会上扶病所作的临别赠言,由赵朴初书写并注释,会上印发给大家。
在这次会议上,包括叶圣陶在内的27位老同志主动辞去了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大会向他们发出了致敬信。会议还成立了顾问机构——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由副主席赵朴初兼任主席,带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继续发挥作用。在参议委员会的会上,赵朴初多次谈起叶圣陶的话,说他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反求诸己’,对一个团体,一个党派,对国家,都是有用的”。这是叶圣陶一生所奉行的守则,也是民进老一辈领导人集体赠给民进会员的宝贵财富。
世纪之交的精神传承:雷洁琼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99年8月
此书作于1999年8月,雷洁琼时年94岁。在两年前举行的民进八大上,雷洁琼已卸任自1987年民进全国代表会议以来担任的主席职务,但依然关怀民进工作。展厅复原出“雷老的书桌”场景,并将这幅雷洁琼手书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悬挂于书桌正上方,形成鲜明的焦点。下方朴实的松木书桌上摆放着雷洁琼和邓颖超互赠的花瓶和花、雷洁琼作为社会学家所做的资料卡片、雷洁琼的工作笔记,书桌旁有一口伴随雷洁琼、严景耀半生的铁皮箱……都是她一生求解社会问题、崇尚实际调研的证明。作为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雷洁琼写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实、创新精神的体现,是“两个结合”产生的时代思想的精髓,更是她世纪人生追求中亲自体认而来的真理,是她和民进前辈们传予我们的精神标识。
在正道上行:马叙伦最后的手迹,1958年6月5日(复制件)
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
因为曾在爱国民主运动中被殴伤,马叙伦晚年缠绵病榻。这是他在1958年6月5日为护士柯贵贤所书,是其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幅手迹,也是他写给全会的最后嘱托。原件在国家博物馆保存。这小小一方手迹,是20万民进会员共同传唱的心曲,展厅结尾处设置了打卡合影处,以电子墨水屏放大此书作,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此留念合影。
(作者单位:民进中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