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潘碧灵:以“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学科支撑、育人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构建“四新”格局,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思政课建设“新引擎”。

  建立“专门机构+多方协同”的管理运行机制。高校应尝试单独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由分管思政课建设的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并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保障思政课改革创新任务落实落细。同时,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教师及学生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加强思政教育中心与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人事处、财务处、团委等部门的横向沟通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统一领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

  构筑“聚合力+重落实”的制度保障体系。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高校应当依据这些政策文件,围绕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领域,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构建积聚合力的制度格局。同时,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制度的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只有让制度“好起来”和执行“实起来”,思政课建设质量才能真正有所保障。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新能力”。

  建设“专兼结合+动态遴选”的教师队伍。建立思政课教师开放流动机制,遴选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的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建立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动态遴选,使思政课教师“能进能出”,从而推动教师队伍的持续优化,以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构建“全流程+全覆盖”的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完善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形成岗前培训、“传帮带”培训、进阶培训、骨干研修、高级研修逐级递进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跟踪培养等方式,确保思政课教师过好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夯实学科支撑,探索思政课融合“新样态”。

  增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思政课的“支撑+服务”。思政课要想“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需要有坚实厚重的学术理论为其提供支撑。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服务作用,用学理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治理论、分析社会思潮,才能增强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政治认同感和释疑效应力。同时,将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教学专题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思政课的高质量建设。

  推动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转化+反哺”。要将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发现的新问题,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开展与思政课相关内容的对应性研究,对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深入研究,以及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创新研究等,使思政课改革创新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学术研究的强大动能。

  创新育人模式,激发思政课教学“新活力”。

  坚持“价值性+工具性”相统一的数字化育人方式。数字化时代构建了教育数字化新样态。思政课数字化不仅是传统思政课资源的数据化,而是以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方法数智化、教学对象分类化以及教学模式沉浸化为主要内涵的新样态。要不断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相结合的大思政育人模式。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案例分析、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开展课堂互动教学,让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开展现场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理解社会,让学生由“想象者”变成“体验者”;建好用好各类实践育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用结合,让学生由“执行者”变成“策划者”,从而更好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作者:潘碧灵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