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冯骥才谈春节“申遗”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

发布时间:2024-12-07
来源:每日新报
【字体: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谈到春节“申遗”成功,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难掩喜悦之情,他兴奋地表示: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农历年,俗称“过年”,一般意义上,从腊八或小年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

  春节是中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被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对于此次春节“申遗”成功,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申遗’成功 ,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冯骥才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当它成为‘人类的瑰宝’后,一定会有助于提高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与友好,增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加深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曾经于《人民日报》撰文表示:“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对于春节,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

  冯骥才在文章中写道:“年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春节不是简单的合家团聚,请客吃饭。冯骥才认为:“年俗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节日,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传统节日。为了守护民族的传统,冯骥才认为,春节年味儿的营造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有在活生生的美好地参与和体验中,春节才永远是我们民族活着的财富,人民才永远享有它。”

  春节饱含着中国人对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冯骥才说:“在春节,繁衍了五千年的中国人,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他又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平安便是福!每至年深,展望未来,不管口中吉语多么缤纷辉煌,内心深处却企盼着逢凶化吉,消灾祛病,化危为安;对自己也对别人,深深道上一句:终岁平安!”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冯骥才的推荐材料(专家知情同意证明)。在文中,冯骥才讲了自己对于春节的理解。他为年画等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做了大量工作,当年“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也是冯骥才提的。

  今年9月,冯骥才的理论著作《非遗学原理》出版,这部作品不仅是冯先生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更是中国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本书系统梳理了非遗学的起源、立场、使命与特征等,阐述了非遗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冯先生在知情同意证明中提到的木版年画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文化创造,其中蕴含着珍贵的人文和艺术精髓,也传诵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作为艺术指导的故事作品《年画传奇》,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冯骥才系民进中央原副主席)

作者:王轶斐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