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满载“荣誉与责任”的思想
读《论语》,我不止一次掩卷深思,该书影响既深且广,那么深层的原因在哪里、是什么?我想到《论语》最后一章孔子的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形散而神不散,《论语》的篇章之间可能都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而在《论语》的末篇末章之中,则透显了该书的神韵所在。
所谓君子,指有教养的人。在《论语》中,君子的本义更指能以明德引领风尚的人,所以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全书的首章与末章都谈到“君子”,《论语》全书1万多字,“君子”一词竟出现107次,可以说频率极高。辜鸿铭先生说得好,他认为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有了君子、大人等具有优秀品质与大格局的人来引领,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君子之为君子,在于他有德有位、德位相配。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该是高尚的人。这就是人的荣誉感与责任意识。荣誉感来自责任与担当,来自负责任、能担当。君子的榜样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让人看到君子、大丈夫的风范,看到更高贵、更强健的生命,这让人自我反省、自我砥砺。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弘扬者应将荣誉与责任体现在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以责任润泽荣誉,让荣誉生发责任。
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这是君子的基本素养。清朝末年,时任日本教育部长的菊池男爵请辜鸿铭先生翻译《春秋》中“名分大义”,辜鸿铭译为“荣誉和责任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春秋》之所以取名于此,源于此书的主旨是给出决定民族兴起和衰落的道德原因,即荣誉与责任。这是中国国家观念的基础,是中华文明存在的基础。
《论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言利,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要张扬人的社会性价值,命与仁就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孔子所“与”之命、君子应“知”之命,首先就是天命。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说君子“畏天命”,这个“天命”首先是指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就是人之生命存在第一问的“我是谁”。在此基础上,随之而来的应该就是使命,就是人的责任担当,即“我怎么做”。一个人只有明晰社会角色,认同社会身份,才能主动担当,承应并有效践行自己的道德使命。
值得深思的是孔子对于“命”与“天命”特别重视。命源于天,认识天命就要理解和效法天道,孔子知天命,就是了解天道运行的规律,即认识问题深刻,了解社会、人生的基本规则。“天道”是客观范畴,而“天命”则属于天人关系。儒学以先王之道“濡其身”,先王则是效法天道的典范。《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法天道的价值。《论语》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法天道的榜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礼,“礼也者,理也”,礼之有理,在于它“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在于它“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
孔子的思想是对他以前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孔子身上所承载的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在孔子之前,中华贤哲就从天人关系出发思考问题。他们所思考的第一层问题是“天”与“天下”的关系,把人类锚定在天地之间,中国文化由此具备了“大中至正”的前提。所谓君子“贵乎天道”,就是重视“天道”与“天理”,认识到“贤者识其大”,要“先立乎其大”。中国文化最初形成就站在了人类文明的顶峰,追求“道术”、理解和认识“方术”,以求不离大道。老子在“道之体”的意义上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孔子在“道之用”的意义上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应主动走近圣哲,学习经典。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沉淀,又反过来指导社会与人生。“天道”“大道”是经典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津梁。人之所谓“生而知之”,无非是能自觉以天理识人事。知天命,润泽荣誉感;知使命,生发责任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有独特的精神创造和思想贡献,我们期待满载“荣誉与责任”的思想成为民族之学、国家之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往上提升、向善行进,培养承载中国气质、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时代奋斗者。
(作者系民进会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