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谭爱华:职教领“菌”人 撑起致富“伞”
2024年7月,谭爱华(左一)在湖北宜昌夷陵区天柱山寻找野生紫陀螺菌。
“注意看,这是菌丝体,它的繁殖主要从一点向周围呈辐射状生长……”课堂上,民进会员、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授、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谭爱华正引导学生们观察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谭爱华从事食用菌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及科技服务等工作至今已38个年头,共主持和参与省市级教科研项目37项,完成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3项,先后荣获“湖北名师”“楚天园丁奖”“湖北省食用菌行业十大杰出中青年人才”“宜昌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38年来,在三尺讲台,她教书育人,是学生人生的好导师;在田间地头,她造福一方,是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转动的“紫陀螺”
1987年,谭爱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从事职业教育,她的“菌种研究之路”也由此开启。
从那时起,谭爱华经常戴着草帽、抱着大纸箱,往返在通往各县市区的班车上,出没在丛林、野地,寻找野生菌资源,同事们亲切地戏称她为香菇“贩子”。1999年7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跋山涉水,谭爱华在三峡河谷地带天柱山发现了一种野生食用菌,它像一个紫色的陀螺,静静地绽放在丛林间。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查新检索、分类鉴定、品质分析等流程,谭爱华基本确认,这是一种国内尚未见报道的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珍稀食用蕈菌。此后二十年,谭爱华对紫陀螺菌的热爱与探索从未止步,成为研究和推广紫陀螺菌的“菇”勇者,她的“紫陀螺菌菌株分离及鉴定研究”项目结果被国内专家组鉴定为“研究水平国内领先”。
耐心的“谭妈妈”
作为一线专职教师,谭爱华每周都有16至20课时的教学任务。她主讲的课程《食用菌生产技术》,也从省精品课程,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谭爱华经常说:“学东西要有耐心,不然什么也学不成,教育同样需要耐心。”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太坪村村民、80后小伙儿邓兵,是三峡职院创业班的培训学员,曾在广州、苏州当过搬运工、车间工,后回乡创业种植食用菌。然而,由于初期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邓兵亏了不少钱。谭爱华听说后主动上门指导,教他如何控制菌菇的温度和湿度。
“谭老师真是像妈妈一样,手把手教,一直教到我学会为止。没有谭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邓兵无限感慨地说。如今,他的食用菌生意越做越红火,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菌菇旅游采摘园,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
就是这样的“谭妈妈”,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用德技双修的“蘑”力,帮助和吸引着众多学子。她注重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了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她将菇棚现场当作课堂,将神秘的生物世界、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成。
致富的领军人
“作为民进会员,我有一种想要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希望能用自己手中的技术,帮助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出自农村的谭爱华深知农民劳作艰辛,为推广食用菌种植,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她几乎跑遍半个中国,到处取“菌”。从课堂到实验室再到试验田,谭爱华车轱辘似的连轴转,经过技术攻关,她和团队终于培育出适合宜昌本地种植的羊肚菌菌种。
有一年冬天,宜昌天降大雪。“刚刚冒土的羊肚菌能否经得住风雪考验?”谭爱华来不及多想便立即驱车前往海拔1000多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沙地村,到羊肚菌试种户的大棚查看情况。待她做完观察和记录,已是下午5点多钟。返程途中,由于雨雪雾大,天又黑得早,根本看不清路,谭爱华便下车靠着手机微弱的光线在前面探路。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7个多小时,凌晨才到榔坪集镇。当时谭爱华衣服都湿透了,头发结成了冰凌,双脚肿胀得连鞋子都脱不下来。
秭归县熊家岭村村民刘献国,是谭爱华重点扶持的一个羊肚菌种植户。最初试验田播种时,谭爱华一个多星期吃住在农家,现场指导大伙儿整地、播种、覆膜、搭棚,缺人手时她便喊来家人义务帮忙。在谭爱华的指导帮助下,刘献国家自2017年开始年年种植羊肚菌,年纯收入30多万元,被当地评为“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
心怀民进担当,打造致富“菌”团。谭爱华和团队找到菌菇“驯化钥匙”,为宜昌山区、半高山地区的农民开启了乡村致富大门。现在,宜昌市羊肚菌的种植面积已从当初的100多亩扩展到2000多亩,年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