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民进前辈如何过春节?

发布时间:2025-02-11
【字体:

  今年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80周年,也是民进会史工作主题年。民进前辈们如何过春节?翻开会史资料,能看到他们在这个辞旧岁、迎新春的重要节日中的生活点滴与家国之情:抗战时期,叶圣陶与学生共度除夕,鼓励青年积极抗战,救亡图存;1949年的春节,马叙伦、周建人、雷洁琼与中国共产党人一道,共贺新春,共抒长策,共迎新中国的光明。

马叙伦赋诗  望未来满是光明

1948年11月23日马叙伦(左二)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和郭沫若、许广平、陈其尤、侯外庐、沈志远等人一起离开香港北上,穿过海峡于12月3日到辽宁的解放区。

  1949年1月27日晚,是农历除夕前夜,身在东北解放区正为筹备新政协而积极努力工作的马叙伦思绪良多。工作之余,他赋诗一首:

喜气横眉吉语多,

已教美帝叹如何。

高堂坐论抒长策,

众志成城致太和。

正德自须新礼乐,

厚生宜急利机梭。

且从天半悬我眼,

五十年间清大河。

  这首诗中,马老充分呼应了毛泽东于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的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并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及对未来的期许,充分抒发了面对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粉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阴谋,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终胜利,面对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真诚合作、协商建国,自己由衷生发出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同时,在诗中,马老也预言了50年后的光明景象:那时的中国,必将是政治清明、河清海晏、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治盛世”。

  转眼间,76载岁月已过,时间充分印证了马老的政治预见。重读此诗,让人们想起马老在病重之际留下的墨迹:“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

周建人在解放区里过“双年”

  1949年,周建人在华北解放区的平山县度过了元旦、春节,亦即公历和农历两个新年。

1948 年,周建人(左一)由上海经山东到达李家庄。

  1949年元旦,西柏坡专门安排宴会招待来自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周老同夫人应邀出席。当毛泽东听到“这位就是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先生”的介绍时,高兴地和周老握手,对他突破重重封锁前来解放区工作表示热烈欢迎。毛泽东质朴无华的穿着、宽广厚重的胸怀、尊老重贤的态度,给周老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9年1月28日是农历除夕,周老在当时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李家庄,同来自香港、上海等地的爱国民主人士及当地群众共庆春节。看到大家一起扭秧歌、演节目,周老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区群众的快乐与幸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与支持,也更加坚定了爱国民主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与信心。

叶圣陶与学生除夕夜话

1949年2月,叶圣陶(后排右二)等民主人士离开香港前往北平参加新政协,途中在“华中”轮上合影。

  1939年2月18日,农历除夕,叶圣陶在家祭祀祖先,临近傍晚吃了年夜饭后,便匆忙赶到学校。当时,有许多家在沦陷区的学生无法回家过年,叶老同他们剪烛夜话,共度除夕。叶老在《农历除夕与同学聚饮》中写道:

岁除蜡烛两支红,

座尽青年我已翁。

醉唱流亡三部曲,

忍言沦丧一年中。

秦川岑海风将雨,

人事兵机变则通。

午夜角声思战士,

厌听窃窃说和戎。

  叶老感慨与满座青年相比,自己已是老翁;也为看到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而感到欣慰,仿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与希望;同时,想到“流亡”“沦丧”之耻、之悲、之痛,他感到悲伤与心痛。他希望英勇的战士能取得胜利,希望有识之士以及广大青年都能秉持傲然风骨,挺起坚强的民族脊梁。事实上,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叶老在课上经常谈论抗战时局,其所作诗文也大都与抗战有关,他积极引导学生“游心外骛”,培树家国情怀、关心家国大事。

雷洁琼“难忘的幸福会见”

1954年9月,雷洁琼(左一) 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毛泽东主席(右一)亲切交谈。

  1949年除夕前的1月25日,雷洁琼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同费孝通等在西柏坡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见到民主人士十分高兴,一席长谈,从傍晚一直持续到深夜两点。

  关于此次会见,雷老后来撰文《一次难忘的幸福会见》,在文中记述了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得到去西柏坡的通知时,我的心情更加激动”,并写下会面的一些情况:“这一席长谈,从晚饭后直到深夜才结束,我们第一次听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教导,都非常兴奋,感到这是受到一次毕生难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可以说,这也是雷老开始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亲密合作的一生的一种见证。离开西柏坡之后,雷老等民主人士到了李家庄,同当地干部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春节。

  来源:《中国新闻》2025年2月11日11版,作者刘政系民进中央研究室干部,本文转载时略有修改。

作者:刘政
责任编辑: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