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大教育家车向忱和黑土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2-18
【字体:

  沈阳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英雄,他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7岁入法库县中学读书,21岁在北京大学高等补习班学习,五四运动后,进入中国大学法科就读,1925年毕业后回到东北老家,1929年同阎宝航、张希尧等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促进会主任,宣传反日爱国。他任职期间,提倡平民教育,创办了多所民众夜校,他就是大教育家——车向忱。

笃定志向 教育救国

  车向忱幼时曾受到“谨怀饥溺”的家风熏陶,求学时接受了李大钊先生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决根本问题”思想的启蒙。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宣言称“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这一宗旨也成为车向忱教育救国的方向。在沈阳,他首先接手了位于大南门外小什字街上的一所贫儿学校,为了维持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他向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募捐。同时,他在小南关第一监狱创办了沈阳市第一所平民学校,也是当时沈阳最早的工读学校。

  就这样,从1925年到1929年,沈阳的平民教育从城市辐射到乡村。短短五年时间,城市平民学校达到40多所,乡村简易学校达到200多所,惠及7000多百姓。

抗战救亡 东北竞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车向忱积极投身到保卫家乡、保卫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三次往返关内关外,发起成立了救国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6年,车向忱在西安用身上仅有的积蓄为东北流亡儿童创办了东北竞存小学,学校的校训是“勤学、爱国、回家”。他在开学典礼上说,“东北竞存就是要通过竞争、奋斗,争取生存。我们要和日本侵略者斗争,和卖国求荣的汉奸斗争,和一切艰难困苦斗争。要用斗争取得我们学校、我们东北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我们就是要本着这种精神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准备打回老家去。”1938年11月,东北竞存学校迁到陕西凤翔后,车向忱又为学校题写了“创造、团结、耐苦、 奋斗”的校训。

争取和平 教学为先

  1946年,时年48岁的车向忱在延安接过党中央关于“发动群众,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使命,返回东北,承担起陆续接手全东北教育工作的重任。他结合东北解放区实际,提出“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改革学校教育,加强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肃清敌伪奴化教育残余和盲目正统观念。他一边改造旧教育,一边整理思考如何办新式教育。在这期间,他创立了史论结合的教育概论体系。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全面接收和重建沈阳教育提上日程。车向忱坚持办新型正规化教育,办国民教育。1949年5月4日,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前身)正式诞生。车向忱在东北实验学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新教育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决定办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不能不注重内容、不求质量,不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只是盲目采用外国的洋教育。”正是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东北旧教育的社会主义新型改造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怎样教育新一代”成为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社稷的头等大事。车向忱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做了《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劳动者》的发言,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面对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的问题,他在《辽宁日报》上相继发表《给中小学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再谈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问题》等多篇文章。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感怀英雄梦想,建设英雄城市,不仅要让城市传承英雄血脉,弘扬英雄精神,更要让英雄之魂成为城市奋进发展的永恒发动机和蓄电池。

  (车向忱系民进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原题为:讲好沈阳故事 | 大教育家车向忱和黑土地的故事)

作者:赵爽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