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朱旗:一步一个脚印履职寻求解题之道
调研更充分,痛点才能捉得更准
说起自己的履职经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旗用了两个词来概括——“国之大者”和“民之所盼”。
一方面是在专业领域与界别委员和业内同行交流、调研,梳理阻碍行业发展的问题,形成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听民意,通过细致调研来为群众发声。
交流、调研、修改、再调研、不断打磨……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朱旗撰写了多份提案,从出版行业和艺术品交易的痛点,到为心智障碍人群兜底等,都是这样一份一份磨出来的。
“只有调研得更充分,才能更准确地捕捉到痛点,进而推动相关部门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朱旗说,作为政协委员,必须诚恳、真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职,才能真正为群众作些贡献。
今年,朱旗注意到辞书编纂后继乏人这个问题。“有人问我,现在都用AI了,你怎么还关心这个?”朱旗回答对方,AI要通过算法重构语料,那语料从哪里来?辞书就是大语言模型最重要最可靠的知识来源,关系着内容输出的质量。
作为人类文明积淀的重要实践,辞书为每个时代的求知者提供了“标准答案”。从东汉的《说文解字》,到当代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我国有着2000多年编纂辞书的历史。如今,辞书却陷入了编纂困难的窘境。
“2015年《辞海》(第七版)启动编纂时,分科主编有近150位,60岁以下的仅38人。辞书的编纂是最严谨的学术传承,钱学森、李四光等也都曾参加《辞海》1979年版的编纂工作。但现在年轻在职的学者参与热情并不高,这是为什么?”朱旗了解到,很多科研工作者深知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但因为这是集体项目,在院校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不能算作个人学术成果,所以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今年初,《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面世,厚厚两大册,字数由240万字增加至400余万字,对季羡林版《敦煌学大辞典》进行了全面修订和系统增补,这是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学术时刻。“学术进步就像一场接力赛,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朱旗说,作者队伍建设是关系到辞书编纂事业发展的大事。
在经过调研后,他准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成立联合工作组,对各家出版社正在推进或筹备中的辞书编纂项目开展调研,并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重点辞书出版项目,制定科学方法,量化集体项目中的个人贡献,并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中予以认定,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学者加入这项事业。
记者手记
在文化领域深耕了二十多年,朱旗对文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采访中他指出,现在很多论文、报告还有新闻稿件中,都带着“AI味”,从语句风格里,他一眼就能看出用的是哪款产品。
科技飞速发展,在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他更在意的是那些更底层、更基石性的存在,比如辞书的编纂、书籍的内容、文物的价值等等。当算法可以迅速生成百万字的“著作”,辞书编纂团队仍在为一个词条的释义召开三天论证会;当数字藏品在链上数度流转,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还在用自制鹅毛管一点一滴填补壁画的裂隙。
或许,在技术迭代迅猛的同时,也需要这样的“慢功夫”来守护文明的坐标。如朱旗所说,专业积累和甄别能力,以及实打实的调研、面对面的交流,都是最无法被替代的“人的温度”。
(朱旗系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