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3%左右 2025年绿色生产力引擎将全面提速

——访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

发布时间:2025-03-10
【字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应对和新能源建设上着墨颇多,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

  如何透过“3%左右”看绿色生产力带来的新机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

  从三个方面发力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绿色发展上的新部署?

  潘碧灵:以系统改革和创新实践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多维协同与制度创新。统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设立固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工程,完善碳核算认证体系,形成全链条低碳闭环。聚焦“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与海上风电集群,加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通过煤电改造、零碳园区推动传统产业精准转型,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

  二是在市场驱动上坚持技术突破与金融赋能。扩容绿色债券规模,引导资本投向氢能、储能等新的增长极;碳标识覆盖30类消费品倒逼企业低碳转型。依托比亚迪产业园、四川“水风光+氢储能”模式,破解技术成本瓶颈,增强应对国际碳壁垒能力。

  三是在区域实践上坚持差异化路径与功能协同。河南、广西以零碳园区链接新能源产业链,重庆“无废指数”量化治理成效,北京、上海以绿色消费激活内需,青海、云南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通过“点—线—面”联动提升全国转型效能。

  未来,应对区域失衡、技术成本高企和国际标准博弈,还需强化跨部门协同,突破储能及碳捕集技术瓶颈,推动碳市场国际化。此次部署的系统框架不仅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也可为全球绿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三大领域拓展到四大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新增了“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两项重要内容。如何理解新增这两项内容的意义?

  潘碧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高质量的新阶段。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域拓展。此前,中央作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后来又推进了碧水和净土保卫战,现在又新增“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三大领域拓展到四大领域,即蓝天、碧水、净土和固废四位一体。

  二是生态建设的提质。我国生态建设从过去增加绿地的数量,即增加森林覆盖率,修复破坏的生态,转到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的质量。一方面,将以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核心,联动长江禁渔、黄河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推进栖息地与物种保护。另一方面,将实施人工林改造提升工程,提升绿地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绿色低碳经济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发展”,与2024年的“大力发展”有了明显变化。这一转变意味着什么?

  潘碧灵: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的措辞转变,折射出我国绿色低碳战略全面提速的深层跃迁。

  一是政策重心从规划转向加速落地。2024年“大力发展”侧重制度奠基,如完善绿色金融体系;2025年“加快发展”则聚焦执行效能,将“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列为重点工程,新增固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操性举措,政策重心转向可落地的“施工图”。

  二是强化技术驱动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化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推动节能降碳技术规模化落地。煤电低碳改造试点践行“先立后破”路径,光伏、氢能等产业链通过技术迭代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是市场机制与政策工具的协同强化。政策更强调市场化机制,比如碳足迹管理、绿色债券扩容引导资本流向低碳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细化金融标准,超长期国债定向支持绿色基建。碳标识认证覆盖30类消费品,倒逼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体系,形成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四是应对国际竞争与国内转型的双重压力。欧盟碳关税等外部壁垒倒逼构建零碳产业链,比如新能源汽车强化低碳制造优势;国内通过分布式能源开发、新型储能技术等,将绿色经济打造为稳增长新引擎。

  总体上讲,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绿色低碳经济进入全面提速阶段,政策重心从顶层设计转向技术突破、市场机制完善与全球化竞争能力提升,旨在以更高效率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推动“双碳”目标向精细化实施迈进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同时提出,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如何理解这些新表述?

  潘碧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总体提出了三大任务,推动“双碳”目标向精细化实施迈进。

  提出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是打造系统化减碳的示范载体。以“排放—吸收平衡”为核心,通过绿电全覆盖、氢能与CCUS技术集成,打造低碳模式。云南、山东试点园区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协同减碳,形成标准框架;内蒙古“风光氢储”产业园将绿氢成本压至18元/公斤,带动区域绿色转型。

  提出碳排放双控说明要实现从能耗约束转向精准控碳。以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替代能耗约束,制度与数据双轮驱动——碳市场扩容至钢铁、建材行业(2024年配额交易额181亿元),依托统一核算体系破解东西部配额分配矛盾,提升政策精准性。

  强调应对绿色壁垒是实现碳足迹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针对欧盟碳关税(CBAM),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标准,推动氢冶金工艺降低吨钢碳排放60%;同步推进碳标识认证与国际互认,但面临产业链核算方法复杂、绿色成本分担等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大任务形成闭环,即零碳园区实现绿氢经济与生态协同;碳市场与技术创新联动构建“政策—市场—技术”正循环;国内实践为全球提供转型样本,增强规则话语权。需完善绿氢补贴、碳期货等工具,强化中小企业转型支持,平衡减排刚性与发展弹性,保障碳中和进程公平可持续。  

作者:周子勋
责任编辑: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