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杨朝明:多维审视传统文化争议元素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5-03-11
【字体: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却也时常引发激烈的争论。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男尊女卑观念、部分地方的跪拜礼仪以及纲纪观念等传统文化元素,频繁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人们对它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有人将其奉为民族瑰宝,认为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而另一些人则把它们视作历史糟粕,觉得它们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么,面对这些争议,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地分析、精准地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呢?

  从历史维度进行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沉淀,传承性是其显著特征。以二十四孝为例,它作为传统孝道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孝道的尊崇。“卖身葬父”的董永,其故事虽带有一定神话色彩,但深刻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孝道的极致践行;“扇枕温衾”的黄香,小小年纪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父母的关爱。这些故事借助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孝道的生动教材。在古代,孝道文化通过家族传承得以延续,长辈们以身作则,将孝的观念传递给晚辈。在教育领域,从私塾到书院,孝道故事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滋养着学子们的道德观念。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二十四孝中一些看似极端故事的内在价值。像“郭巨埋儿”,表面上看,在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映照下过于极端。但实际上,它蕴含着一种价值排序的思考,在面临艰难抉择时,体现出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优先保障父母的生存需求,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顺而不逆”的孝道体现。当然,现代社会生命至上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这种行为,但应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对孝道的重视。而孝文化中尊敬长辈、关爱父母的核心内涵,无论何时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方式,如常回家看看、关注父母身心健康等加以践行,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活力。

  对纲纪观念,其中的 “三纲”,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期以来存在误解。它并非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而是强调君、父、夫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担当。在历史上,纲纪观念明确了不同身份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对维护社会秩序发挥过一定作用。从现代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来看,“三纲” 的表述形式确实存在局限性,但我们应剥离其不合理的部分,挖掘其中关于责任担当的积极意义,将其与现代道德体系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男尊女卑观念同样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观念出自《易传》中“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表述,其本意并非强调男权、轻视妇女。它强调的是男人要自尊刚健,女性多谦卑厚德。“女卑”以“女”为主体,是自我谦卑,而非他者轻视女性,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在传统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与当时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连,男性因在体力劳动上的优势,在社会和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并维系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但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成为基本价值理念,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卓越能力,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摒弃男尊女卑观念中隐性的或隐含的限制女性发展、违背平等原则的部分,同时弘扬其中对男女各自内在修养的积极引导。

  部分地方的跪拜礼仪也有其特殊意义。在历史上,它是表达尊敬、感恩或臣服的一种方式,在特定场合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意义。在古代祭祀仪式中,跪拜是对祖先的敬重;在师徒传承时,跪拜表示对师父的尊崇。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曾说,若有人让他下跪,那是奇耻大辱,但当他父亲去世以后,他认为除了跪拜什么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说明,跪拜仪式在情到深处时,是一种真挚情感的表达。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种礼仪的形式与内涵。在一些庄重的传统仪式中,跪拜礼仪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保留,它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然而在日常社交场合,过分强调跪拜礼仪,可能会让人产生压抑和不平等之感,与现代社会追求的平等、自由观念背道而驰。

  从人文价值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饱含高度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以 “仁”为核心,这一理念贯穿于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之中。然而,在传统观念的具体实践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出现过偏差。在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女性权利被忽视,无法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就业等机会,这显然违背了人文关怀中尊重每个人平等权利的原则。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虽然体现了对长辈的关爱,但部分故事过度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子女自身权益。比如 “涌泉跃鲤”,姜诗夫妇为满足母亲想吃鲜鱼的愿望不辞辛劳,这体现了孝的一面;但倘若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子女是否还应盲目服从,这就涉及对人文关怀的深入思考。真正的人文关怀应是在尊重长辈的同时,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道德教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二十四孝通过故事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孝道观念,引导社会风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庭中,长辈讲述这些故事,教育晚辈孝顺父母;在学校,这些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纲纪观念中的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推动了社会的道德建设。但在现代社会,道德教化需要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要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进行筛选和转化。比如,将孝道与现代家庭伦理相结合,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责任 ,让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从社会影响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十分复杂。传统的二十四孝所倡导的孝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家庭和睦。当子女孝顺父母,家庭关系会更加融洽,这种和睦的家庭氛围能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一个充满孝道的家庭培养出的子女,往往更具责任感,在社会中也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

  然而,一些传统观念中不合理的部分,却可能对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男尊女卑观念容易引发性别矛盾,阻碍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些过度强调等级的跪拜礼仪,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氛围;纲纪观念中被误解的“三纲”所强调的绝对服从关系,可能压抑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不利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大力弘扬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创新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争议内容时,也应秉持这一理念。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对于二十四孝、男尊女卑、跪拜礼仪、纲纪观念等传统文化元素,我们也可借鉴这种融合创新的思路。

  对二十四孝,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借助动漫、微电影等现代艺术形式,重新演绎传统孝道故事,突出其核心价值,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对跪拜礼仪,可以进行改良,使其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更符合现代社交礼仪规范;对纲纪观念,摒弃被误解的“三纲”中的不合理部分,将其中仍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规范与现代道德体系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传承性、人文价值、社会影响以及文化特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对二十四孝、男尊女卑、跪拜礼仪、纲纪观念等传统文化元素,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我们要尊重历史,理解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存在意义;更要立足当下,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为导向,对它们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转化。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摒弃其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