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云:春到龙蟠寺
在岭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一直想去龙蟠寺看看。想去看看的原因很简单,我在查阅古籍资料时,发现《旧西宁县志(卷三十)》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庵后有石室天成,相传昔有仙人炼丹其中。”提到“炼丹”二字,我来兴致,心想,能有仙人在此炼丹,将是怎样一方圣土?乙巳新年,春暖花开,在文史专家朱正国、文化学者宋德云陪同下,我们一行三人前往龙蟠寺,去这个神仙炼丹的地方看看。
神仙在我国史料记载中非常多,炼丹也常出现在各种文献典籍。像《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炼丹炉,三昧真火,让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吃尽苦头。传闻一颗仙丹能让人起死回生,让无数仁人志士对其心向神往。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我也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没有见过神仙,没有尝过仙丹,如果能在龙蟠寺遇见神仙、品尝仙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行车约半小时,高耸入云的树木从车边擦身而过,耳际不时传来山泉飞瀑的声响和小鸟欢快的歌声,还有唧唧吱吱的虫子和鸣,好像演奏大自然的交响曲,欢迎我们这群寻仙问丹的客人。
来龙蟠寺前,我做了一番攻略,得知龙蟠寺原名龙蟠庵,始建于明代崇祯四年,距今已有394年历史,系文昙禅师所建。394年,在浩瀚的宇宙世界显得极其短暂,在短暂的人生之中显得极其漫长。经过明朝、清朝、民国和当今四个历史时期,龙蟠寺仍能保存下来,说明郁南是一片尊重文化、适合生存的乐土。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我想,不管是龙蟠寺,包括其他的长春寺、石门庵、龙华庵、永宁庵、龙禅庵、一雨庵、西竺庵、龙井庵,不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也不可能历经浩劫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
初始龙蟠寺是什么样子?据民国二十六年《古迹志》记载:“前临溪口,后至榜山,青龙绕左臂以分壤,白虎舒右拳而据业,山势高而不险,局面小而平夷,四时花木皆春,两旁松竹护卫,亦泷西胜刹也。”由此可见,明清时期,龙蟠寺环境幽雅,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但在这个神仙炼丹的地方,龙蟠寺也差点不复存在。据记载:“狂魔垂涎信施,罔顾来因,伺便以侵香火者,可不悲哉?”看到此文,我便想,佛门乃修行之地,龙蟠乃炼丹之所,怎会有狂魔垂涎呢?后来才知道,一个名叫祈初的和尚,不安心修炼,设法侵吞寺庙产业,甚至奸淫无度,导致盛名在外的龙蟠寺一时陷入社会舆论的漩涡,变得臭名远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嘉庆二十年四月初三,知县曾楹吉升堂审讯,祈初不守清规,肆意奸淫,屡次侵占寺庙产业,披上枷锁惩处,驱逐出寺,返回俗家。为记载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年冬,僧宗范、启恒立《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以告诫后人,遵规守纪,潜心修行,方能留下美名在凡间。
类似的传说,一般只流传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让我意外的是,抵达龙蟠寺,在一座古老、破旧的古刹中,推开尘封已久的寺门,用石头雕刻的《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墙壁上,静静地诉说两个世纪前的往事。虽说有点羞于启齿,只是当时的僧人勇敢地记录下来,对我们今天诚信做人、遵规守纪颇具参考价值。试想,寺庙尚能如此要求僧人,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过错呢?古刹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眼里通明看破红尘常咲口”,下联是“心中清静抛开俗事总开怀”,人若能如此,与炼丹的神仙会有什么区别呢?
延量法师得知我们要来,早在寺庙门口迎接,也为我们打开古刹的寺门。他说,一般不带人参观《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那是文物,也是历史;是耻辱,也是鞭策。据介绍,延量法师来龙蟠寺时,年方十九,古刹破败不堪,只有两间破旧砖房在风雨中飘摇,随时可能倾倒。经其修缮,现有大雄宝殿、六祖殿、观音殿,还为居士修建了禅房。延量法师年轻,言行举止透露出家人的心静与随和。气宇轩昂,满脸红润,看不到他为修缮龙蟠寺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总说有责任与义务建设好,给云浮、给广东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至于其人,粗茶淡饭,清心寡欲,潜心修行,身在人世,犹在仙界。我突然想,延量法师不正是我们想要找的神仙吗?我对炼丹充满好奇,他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再无他言。其实,我也知道,社会发展到今天,除闻终南山、武当山、九华山有人炼丹,其他寺庙鲜闻有人炼丹了。
我们三人寻仙龙蟠寺,感觉有点像李白与僧伽、苏轼与佛印、王安石与道升、吴承恩与玄奘,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文人与僧人总有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犹记得,苏轼去寺庙找佛印,一进门没看见人,张口就喊:“秃驴何在?”话音刚落,一个小和尚冒出来,指着山坡说:“东坡吃草。”这回答可谓神来之笔,苏轼号东坡居士,小和尚这是在说苏轼才是那头“秃驴”。八个字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机锋,被后人奉为千古绝对。其实,苏轼虽才高八斗,但与佛印斗嘴,从来没赢过。有一次,两人坐船游玩,苏轼指着岸边一头啃骨头的狗,暗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二话不说,把苏轼的扇子扔河里,意思是“水流东坡诗(尸)”。由此可见,文人与僧人的关系皆不一般。我们没有与延量法师斗嘴,只是想弄明白龙蟠何处?延量法师给我们一本书,诗曰“僧栖静谷如无物,龙在空潭任自蟠”“明镜空余无物着,碧潭澄尽见龙蟠”,以此说明龙蟠寺有文字出处,有文献记载,从而证明龙蟠寺是活生生的文化瑰宝。
待离开龙蟠寺时,我笑着说,要是龙蟠寺有地方题诗,我也题一首,给炼丹的神仙看,给寺庙的和尚看,给拜佛的信众看。只是,这些年,我去了无数名山大川,去了无数古刹宝寺,从未见到题诗壁,从而未能实现我的愿望。其实,龙蟠寺以前有题诗壁,有诗为证:“醉咏山林句欲仙,参禅偏爱学逃禅。援琴共订三生石,酌酒如倾万斛泉。棋子劲敲惊鹤梦,笔花争吐落云笺。随班我亦涂僧壁,未识陈言脱俗缘。”其中的“涂僧壁”就是我们常说的题诗壁,只是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涂僧壁没有了,题诗壁也消失了。待我们去寻仙访悠时,神仙也只在古老的传说中了……
(作者系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