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高数课的“小水桶”
我是一名教高职数学的老师。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提着一个蓝色的小塑料桶去水房。桶里放着一块洗得发白的擦黑板毛巾。这习惯,我已坚持了十几年。
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我像所有年轻教师一样,精心准备了炫目的PPT。那些跳跃的公式、闪烁的动画让我颇为自得。可当学生困惑的眼神投向我时,我才惊觉:数学思维岂是幻灯片能承载的?它需要一步一步生长,像老农插秧,像工匠雕木,急不得,也乱不得。
从此,我重视板书教学。清晨的水房里,我接多半桶清水走向教室。水声哗哗,常让我想起儿时用白色瓷盆为老师打水的情形。那时,老师用沾水的抹布擦黑板,水珠顺着黑板槽滴落在讲台上。数学思维的印记,随着水珠的滴落深深刻在了学生心里。
我的小水桶很普通,拼多多上六元钱买的。可它承载的不仅是清水,更是一种教学态度。板书时,我习惯侧身而立,让学生看清每一笔的走向。计算一道微分题,证明一个中值定理,都像揭开一层层纱幔。学生跟着我的粉笔头思考,他们的眼睛亮起来时,我知道思维的种子正在萌芽。
现代化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用激光笔在电子屏上画三维图形确实漂亮,但转瞬即逝。数学不同,它需要沉淀。当我在黑板上推导矩阵方程公式时,会故意留下前面的步骤,让学生随时回望。这时,那块湿毛巾就派上用场——轻轻一抹,就能让黑板重现清爽,像退潮后的沙滩,等待新的足迹。
教育有时就像擦黑板。用干布硬擦,只会让粉尘飞扬,模糊了视线;用恰到好处的水,才能既干净又清爽。我的小水桶从来不打满,七分就够了——太满会洒,太少不够用。教书育人何尝不是如此?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不能填得太满,也不能放任自流。
期末最后一课,我照例擦净黑板。转身时,看见后排有个学生在拍照。她说:“老师,我想拍下这块反光的黑板。每次看它亮晶晶的,就知道您又要开始讲新知识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就藏在这些细微处——在粉笔灰飘落的弧度里,在湿毛巾拧出的水纹里,在学生突然开窍的眼神里。
如今,我的小水桶成了教研室的“文物”。有新老师好奇地问起,我就笑着说:“这可是咱们数学系的传家宝。”确实,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愿意为一堂课准备一桶清水的耐心,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作者系民进会员,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