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民进会员黄妹华:像石榴籽一样将爱心凝聚

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团结报
【字体:

2025年1月,黄妹华(左一)给伊宁县二中学生赠送新年大礼包。

  “这件衣服上的字,是伊宁县乡镇干部用维吾尔语写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这是哈萨克族朋友为表示感谢送的挂在毡房的布袋”“还有这面用红枣拼成的国旗,是我们资助学校的师生送的,六年前我从新疆‘人肉’背回来,到现在都没坏”……在江苏省南通市新城社区红石榴家园,民进会员、石榴籽公益创始人黄妹华向记者细数着展柜中的一件件“宝贝”。

  这些让黄妹华如数家珍的礼物,大多来自万里之外的新疆伊宁县。它们记录了黄妹华一路走来的公益足迹,也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从心出发 汇聚公益力量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我们希望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石榴籽爱心公社”名称的由来,也是黄妹华走上公益之路的初心。

  2012年,彼时在江苏电视台工作的黄妹华,在一次采访中听闻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南通市通州区某镇一个孤儿的4200元钱被村妇女主任挪用。经媒体曝光后,虽然镇纪委书记将钱如数归还,可这件事却像一颗石子投入黄妹华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从那之后,我就格外关注这些困难孩子,没想到,需要帮助的孩子竟有这么多。”于是,黄妹华便踏上了关爱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的公益之路。

  怀揣着对公益事业的热忱,“石榴籽爱心公社”应运而生。起初,黄妹华的公益脚步主要集中在南通本地,她四处奔走,为当地的留守儿童送去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足迹逐渐延伸至陕西镇巴、贵州六盘水等地。而爱心公社的队伍,也从最初她一人,通过口口相传,像滚雪球般发展到如今的259人。

  2018年,一次新疆探亲之旅,让黄妹华的公益事业有了新的方向。那年冬天,黄妹华来到新疆伊宁县托库孜塔拉村,眼前的景象让她难以置信:“这里的一些学校还像我记忆中80年代的样子,破旧的平房,简陋的教学设施……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太不容易了。”那一刻,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从那以后,新疆伊宁县便成了她公益事业的主阵地。

  位于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谷的伊宁县,与东南沿海的南通之间几乎横跨了整个中国,但距离并没有阻碍黄妹华的脚步。为了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精准送到孩子们手中,黄妹华多年来一直亲力亲为。“之前尝试过代发物资,可没想到居然出现了私吞的情况。孩子们那么需要帮助,这些物资怎么能被别人截留呢?”因此,哪怕每次前往新疆做公益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回来甚至会大病一场,她仍旧坚持走好公益的“最后一公里”。“看到孩子们收到物资时那开心的模样,我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黄妹华的执着与坚持,感染了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公安、检察院、纪委、电视台等各方面的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公益的道路上携手并肩。“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很开心能够带动身边朋友一起参与社会服务微公益。”黄妹华感慨道,“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也许就是凡人善举吧。”

  守护希望 点亮孩子梦想

  在和黄妹华的交谈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她提起——“迪娜”。这个让黄妹华念兹在兹的,是一个哈萨克族小姑娘,照片里的她抱着志愿者送的洋娃娃,对镜头笑得腼腆又灿烂。

  然而,三年前黄妹华第一次见到迪娜时,小姑娘的状况让她揪心不已。“小丫头先天上颚开裂,当时她六岁了,不能完整发音说话,喝水的时候水会从鼻子流出来,一只耳朵有时候也听不见。”黄妹华当即决定,要为这个孩子做手术,让她过上正常生活。

  在南通援疆工作组的协调下,在多地爱心人士的支持下,黄妹华在短短20天内就为迪娜筹集到了34600元善款。同时,她联系上了南通援疆医生、民进会员黎叶飞,与伊宁市专科医生共同商量就近做手术的事宜。2022年1月28日,小迪娜于生日当天,在南通大学附属伊犁新华医院顺利完成了先天腭裂修复手术,恢复了饮食和说话能力。

  那年冬天,为了协调迪娜做手术的事宜,黄妹华没有回家过年。“我还记得在手术结束后,我启程回南通前,小迪娜望着我说:‘姐姐,没有你就没有我。’当时看着孩子家人和当地干部感激的眼神,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回忆起来,她仍有些动容。

  三年多来,黄妹华一直关注着迪娜的成长,每年都会带着礼物前往她的家中。“现在小迪娜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了,每次见到我们都特别开心。”小迪娜的母亲加那提·库尔班江不停地向黄妹华表示感谢:“如果不是你们帮助我女儿完成手术,她现在不会这么开心生活,是你们给她带来了希望。”

  黄妹华发现,除了迪娜,伊宁县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在她的动员下,近年来已有120个南通家庭与伊宁县家庭结对帮扶,不定期捐赠包含衣服、台灯、图书、学习用品等物品的爱心大礼包,不少志愿者还不远万里前往当地,将爱心物资亲手送到祖国另一端的“亲戚”家中。

  除了物资捐赠,黄妹华还四处联络,组织南通实验学校、五山小学优秀老师前往伊宁开展庭院课堂,进行暑期支教;举办青少年研学之旅,促进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在“文化润疆”活动中将南通板鹞风筝等非遗带进伊宁县,让当地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开展“我在江苏过新年”活动,带边疆的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今年过年前,黄妹华在伊宁县开始了第八次新春走基层。到达当地的那天,她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脚上沾着多少泥土和雪,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这一次与她一起返程回南通过年的,还有结亲家庭的两个小姑娘。“大年三十放烟花的时候,她们开心得不得了,说我让她们实现了期待已久的烟花自由。”黄妹华笑着说。

  创新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四年前,黄妹华在走访结对户时发现,因为经济条件限制,伊宁县英塔木乡包尔其村一直没有安装路灯,入夜后村里就漆黑一片。“冬天孩子们上学时天还是黑的,路也很滑,没有路灯很危险。学校夜里值班的老师连上厕所都要摸黑去,也非常不方便。”

  于是,给村里装路灯成了黄妹华给自己布置的新任务。在她的倡议下,石榴籽爱心公社发起了“最远的距离 最近的‘星’路”项目,募集资金31万元,给伊宁县18个村安装了2396盏太阳能声控路灯。路灯捐赠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切切实实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前,村路上都是黑黑的,现在有路灯了,亮亮的了,我们再也不用怕黑了。”英塔木乡中学学生苏艾亚·卡斯木高兴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不仅是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帮助受助地区实现自我发展。近年来,黄妹华的公益事业逐渐从捐赠模式向乡村振兴模式转变,“我在远方有只羊”“我有一棵树,长在伊宁县”等项目是她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而她的朋友圈则成了新疆农产品的推销窗口。

  “新疆的农产品品质都特别好,像鹰嘴豆、枸杞原浆、纸皮核桃、库尔勒香梨,都是好东西。可就是因为路程太远运费太贵,价格优势不明显,导致销路不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妹华在线上利用自己的朋友圈为新疆农副产品打广告,线下同时积极与总工会等方面沟通协调,争取将这些农产品列为工会福利。“我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嘛。”她说,“这样一来,既帮助了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又能让更多人品尝到新疆的优质农产品,一举两得。”

  2021年,黄妹华荣获“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得知这一消息时,她刚从新疆做完公益回来,在上海到南通的动车上激动得热泪盈眶。“评选的时候,大家都说要帮我写材料。我说要真的想帮我,就想办法化点缘弄点钱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做公益。”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黄妹华对公益事业的纯粹热爱。

  黄妹华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当下她又有了新的计划。“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打算联合民进海门区支部和南通市文亮小学支部一起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义卖所得用于支持新疆当地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陈晓燕 王佳雯 通讯员 何新军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