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劳模匠星耀中原丨陈连义:匠心守窑 古艺新生

发布时间:2025-05-01
【字体:

  4月30日下午,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陈连义大师工作室内,拉坯机台“嗡嗡”地转了起来。只见一双手将泥巴“啪”的一声摔到台面上,找准机台中心后,这双手扶着泥巴向上运力,渐渐地,泥巴被“抱”起,大拇指向中心压下去,给泥巴“开窗”,再继续向上拉伸……不到5分钟,一只圆润、挺拔的梅瓶便成了型。

  这双手的主人正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馆长陈连义。他刚刚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陈连义毕业于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在北京深造期间,陈连义偶然和官窑结缘,决定回到家乡开封传承官窑文化,复原官窑。

  “在中国陶瓷史上,关于官窑的记载很少,传承发展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陈连义回忆,他翻阅大量的宋代史料、走访窑区、拜会专家,几经波折后,才搞清了官窑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

  想打造出一件完美的官窑作品实属不易。薄胎厚釉的官窑作品需要经过两次烧制,炉温要烧到1280摄氏度,稍有闪失,就会胎体变形、色釉溢流。冬夜,陈连义身裹大衣,紧盯着炉温仪;夏日,一身背心、短裤的他整天泡在工作室里。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令宋代官窑“重获新生”。

  在陈连义看来,一件好的官窑作品,不但要有精美的外表,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创作的官窑作品有寓意“满招损、谦受益”的“莲花如意”,有象征焦裕禄精神的“焦桐尊”,还有弘扬丝路精神的“如意螭龙”等。

  为了让官窑文化“潮起来”,陈连义和同事开发出官窑冰箱贴、潮玩、手镯、手串等文创产品。在他创建的开封官窑教学研学实践基地内,中小学生能够免费体验官窑制作过程,感受官窑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陈连义,每天仍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笑着说:“手艺人离开了泥土,就摸不准时代的温度了。”

  (陈连义系民进开封市委会委员、开封市顺河支部主委,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馆长)

作者:记者 朱殿勇 王绿扬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