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昕的胆识与精明
徐伯昕是著名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发行局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1955年,根据中央统战部的安排,他开始专事党的统战工作,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民进中央秘书长、副主席。
政治家的胆识:立场坚定,不屈不挠
徐伯昕所处的时代,政治局势波谲云诡,各种思想激荡碰撞,文化领域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他满怀爱国热情,坚定地为民主进步文化摇旗呐喊。当时,《生活》周刊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秉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的宗旨,积极传播进步思想,为民众发声。徐伯昕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到刊物的运营中。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威胁,他毫不退缩。
当国民党当局试图通过审查来限制《生活》周刊的言论时,徐伯昕协助邹韬奋巧妙周旋。在刊登一套丛书的广告时,把禁书照样列入目录中,只是在禁书名下加“禁售”二字,一方面迷惑和揭露反动派,如有查问,以“书被查禁,无法供应,不胜空劳往返,故公告读者”为由搪塞之;另一方面给读者巧妙的信息暗示,追求进步的读者自然心领神会,即可通过邮购、门市或其他渠道得到此书。他还巧用广告传递信息,如策划“国货专栏”,表面宣传民族企业,实则暗含“抵制日货、团结救国”的呼吁。他还积极联络鲁迅、茅盾等文化界人士,通过约稿、转载等方式共享内容资源,共同为抗战呐喊助威。这种在政治高压和战争威胁下坚守进步文化、积极投身抗日的行为,充分彰显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胆识和爱国情怀。
出版家的精明:创新经营,擅长管理
徐伯昕深知出版事业不仅要有思想内涵,还需要良好的运营模式才能持续发展。参与创建和发展生活书店过程中,他在创新经营上展现出独特的商业眼光。他打破传统的发行模式,积极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代理点,确保出版物能迅速覆盖更多读者,提升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徐伯昕拓宽多种销售渠道,除了传统书店,还将出版物引入报摊、邮局、百货公司等,增加了影响力。他善于利用广告和促销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体宣传,有效提升了销量。
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将中国出版物推向全球,提升了国际知名度。通过这些举措,生活书店的出版物得以畅销全国,甚至远销海外。
在企业管理方面,徐伯昕建立了“总管理处—分店—支店”三级管理体系,既保证了全国业务的统一性,又激发了地方活力,生活书店在抗战期间迅速扩张至全国50余家分店。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首创“员工股份制”,将部分利润转化为员工股份,让员工成为企业利益共同体,极大提升了责任感和积极性。
在财务管理上,徐伯昕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如战时物资匮乏,他将边角料用于印制小册子或宣传单,甚至回收旧书重新装订,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他积极开拓多元业务,以核心业务为基础,向印刷、纸张生产等上下游延伸。他围绕读者需求,开发教育培训、文创产品等相关业务。他注重社会价值,组织读书会与文化活动等。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生活书店从单一的出版机构发展为集出版、印刷、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胆识与精明的完美结合
当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文化出版机构进行打压,生活书店面临被查封的危险时,徐伯昕一方面凭借政治家的胆识,在《新华日报》刊登《告全国读者书》,用公开信揭露暴行,引发国内外文化界联名抗议,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运用出版家的精明,迅速调整经营策略,转移出版重心,开辟“第二战场”:将部分业务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区,同时设立“骆驼书店”,表面上专营古籍和外语教材,实则出版《西行漫记》等红色书籍。
1948年,徐伯昕在《认清目标,努力准备》一文中写道:“人民胜利后的新中国需要我们进步文化事业普遍到全中国,为人民大众忠心服务。而我们的每一个工作同仁,是否已有了思想上的准备?到那时候能否独立去经营一个供应大众文化的据点?所以我们从今天起,应当每个人在工作中把自己锻炼得非常坚强,成为一个多能的人才。”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