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罗建云:杏花朵朵又一村

发布时间:2025-05-07
来源:岳阳晚报
【字体:

  新年伊始,我专程走访了歧亭镇,传说杜牧所写的“杏花村”不是指山西汾阳杏花村,也不是指安徽贵池杏花村,居然是指歧亭杏花村。

  带着疑问与好奇,在大舅哥的陪同下,我们从岳父家出发,开车约半小时便到了杏花村。杏花村门口挂了一副对联,直接引用了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村口,有牧童放牛的雕像。

  到了杏花村内,没有见到文物,也未见到古迹,只有杏花古刹在修建。看到这一切,我纳闷了,此杏花村与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有什么关联?

  晚上回家后,我查找典籍,发现能佐证杜牧在此写《清明》的史料不多。何况,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所写诗作已入典籍,为官亦有路径和年表,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不敢判断此杏花村是否就是他写的杏花村。但可以肯定,此地村名杏花村,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歧亭镇。

  据唐《黄州府志》记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析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光绪三年《麻城县志》亦记载:“古亦亭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由此可见,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繁华之地,文人骚客在此杏花村吟诗作赋,也不是不可能。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他在《题木兰庙》里写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所题。有学者认为,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经杏花村,清明遇雨,借酒消忧,他在此写出脍炙人口的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只是,木兰山与花木兰是否有联系,至今学者仍争论不休。而用《题木兰庙》论证杜牧写《清明》,又显得牵强。

  杜牧是什么时间写《清明》呢?目前史学界没有明确界定。

  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会昌六年,杜牧当时为池州刺史,这是安徽贵池争杏花村的重要依据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宝历元年,杜牧从陕西出发,踏上山西之旅。曾祖父杜希望曾任西河郡太守,颇多建树,深得民心,大诗人王维亦写《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歌颂其曾祖父。西河郡在唐朝几易其名,先叫汾州,后称西河,又复汾州。清明时节,遇雨寄哀思,于是写下了《清明》这首诗。这是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有力证据之一。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和七年,杜牧乘船从长江进入秦淮河,于新桥处下船,询问牧童何处有酒店?于是,脑洞大开,写下了《清明》。

  从杜牧年表看,前二者似乎皆有可能。第三种理由似乎很牵强,焉知,新桥到汾阳约900公里,喝酒喝到山西杏花村去了,从理论上推测不可能。除非所饮之酒就叫杏花村或酒家名叫杏花村。至于在歧亭写《清明》,不是不可能,毕竟他在此地为官,此地亦有杏花村,也产老酒。

  当然,历史已经过去一千多年,想要复原,真的太难。想借名人振兴一个地方,个人感觉无妨。目前争议颇多的杏花村,我觉得,要心怀敬畏,不要牵强,好好开发,用事实证明各地杏花村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发展,经久不衰,同样声名远播。

  歧亭杏花村,没有争议的人物当属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初名臣,一代廉吏,康熙十三年,为平黄州动乱,奉命赴麻城。他仅用十天时间,成功说服刘君孚及山寨中的三百名枪手,使局面得以平息。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知府。同年冬,黄州又爆发大规模动乱,于成龙坚守黄州,最终取得胜利,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高度嘉奖。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歧亭属麻城,于成龙与歧亭杏花村的渊源已属众人皆知,此处已有于成龙,何苦再寻杜牧呢?

  离开歧亭时,我们指着路边的杏花树笑着说,待到春来,万物复苏,杏花朵朵,岂不美哉?

  (作者系民进会员)

作者:罗建云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