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柯军:口传心授

发布时间:2025-05-11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昆曲传字辈郑传鑑老师教戏,特别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和谐,他的动作十分具有美感。他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把动作做出来、情节演出来,更重要的是把人物情感、个性具有美感地体现出来。

  《九莲灯·指路》里面,富奴出场,迈步圆场亮相,掸掉灰尘,行路,碰到水面,退回来。郑老师传授我的这整个过程,步伐细腻,每一步,跺脚、踏脚、踮脚、倒步,都是非常美的。表现老人腰酸腿疼,通常是用右手捶腿,再捶腰,而郑老师设计了极具表演观赏性的舞蹈动作:右手捶右脚,左手捶后腰,身体上下摆动,髯口晃动,再配合人物的唱,堪称完美。

  郑老师教我们要注重与其他人的配合。老师说:“如果是两个人的戏,一半舞台是他,一半舞台是你,记住这点会使得舞台饱满、和谐。”他指点我,台上的二人戏,有时候是合盘的动作,两个人一起往左、往前、往后,需要彼此关照配合,才能非常和谐。而如果是三个人,则另有一套体系。老师极其仔细地教,务求合作动作的美感,以及整个舞台的和谐。

  郑老师教戏,特别注重如何通过身段、动作和造型把人物内心外化,他的身段动作都是和剧情发展、人物情感连通的。《别母乱箭》是郑老师的看门戏,戏中的周遇吉以文武老生应工,因为比较对我的路子,所以我从在江苏省戏校时就开始学。最初是白冬民老师教我,之后张金龙老师帮我加强武戏,再以后又得到郑传鑑老师的悉心传授。

  郑老师教我,《别母乱箭》从一开始就要抓住战争背景下人物生离死别的内心纠葛和厮杀。“别母”的“别”,主要就是周遇吉和母亲之间的情感交流,从“母望”到“望母”,母亲与儿子的相互思念,从一开场就要有铺叙。而之后,别母分成了好几个过程,拜母、瞒母、劝母、逼母,最后才是真正的别母。

  周遇吉不想把外面的战事、城池已破的惨烈氛围带到家里,他忍悲强笑,向母亲拜寿、敬酒,目的是哄母亲离开这个地方。这一段中有很多身段是背着母亲做的,很多唱词是悲情含泪的,用了整个一段“小桃红”来表达他对战事的担忧,陈述忠孝难全的挣扎:“恨我幼时呵,怎不去效渔樵……倒得个全终养,尽子职无妨;习什么剑和枪,登什么庙和廊,到如今教我进退,哎呀意彷徨。”但是“瞒着”的同时,他难掩的悲戚逃不过母亲的眼,母亲识破他:“你因流贼围困代州,恐战死沙场,无人侍奉我。”儿子至此不得不说实话:“我想此关,前无救援,后难退步,旦夕必破。”为此特地回来见母亲一面,虽然“战死疆场,分所当然”,只是不能保护母亲,所以“寸心如割”……郑老师仔细说戏,要求我整个过程要演出忠孝节义的拉锯,运用丰富的背躬,从腿上的跪、手上的剑、背躬的腰,直到眼睛,外化浓烈的情感和内心。

  其中有一个动作,周遇吉拜别母亲欲离开府邸,突然回头看妻与子,嘴里说“你好生服侍婆婆去罢”,手中却把剑拔出来一半,再也拔不动了。此处其实是暗示妻子要保全名节,于是妻子把剩下的宝剑拔出自刎。老传统是周遇吉把宝剑拔出来扔到地上,让妻子去自刎。但老师说这样太绝情,拔一半,把宝剑露在妻子眼前,眼睛却不看她,让妻子意会,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挣扎。还有开场第一段演唱:“败北非因畏敌狂……”要唱得非常坚定果敢,有英雄气概。而在接唱“虑萱堂倚门凝望”时,老师说,这一句不仅仅是唱,“望”这一个字几乎是喊,要拖长,声嘶力竭地喊出来,配合马鞭的动作,非常悲壮。

  老师还特别注重身段和眼睛的配合。周遇吉回到家中看到母亲的一刹那,别母时对妻子的愧疚,看儿子的那种心酸……这些时候的眼神不仅仅是对当时状况的表达,还要把故事发展的前后都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尤其是到了“乱箭”,周遇吉中箭后,血流了下来,眼睛被血蒙住了,有时候他看不见,有时候眼睛硬睁开来看见前面一片血红色,此时的眼神要像疯子一样,表达一个末路英雄抗争之后的疼痛与牺牲时的悲壮。

  郑老师教戏,是会破一破传统“规矩”的。他说,昆曲的唱念做表,都要围绕人物和剧情的发展,不能拘泥于纸上的工尺谱,要不断思考、琢磨人物当下的内心表达如何外化,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手眼身法步。

  (柯军系民进会员)

作者:柯军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