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种子”到“产业森林” 四川脑机接口产业成长记
瘫痪者站起来、老化大脑焕发新“活力”……脑机接口技术正在让科幻场景照进现实。
5月12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到2030年,全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
四川脑机接口产业,经过多年沉淀、近几年的“爆发”,已蔚然成林。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导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大项目,对睡眠干预等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2年,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研发的全国首套“脑功能评估与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对孤独症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0%。2024年,该中心自主研发的“面向脑疾病智能诊疗的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被认证为“国际领先”。
放眼四川脑机接口产业,更多“科技种子”正在萌发。
脑机接口是什么?
脑机接口(BCI)是指一种在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用脑的生物电信号直接操控外部设备,或以外部刺激调控脑的活动,从而增强、改善和延伸大脑功能的技术。
“脑”与“机”如何连接?
按照信号采集方式不同,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种技术路线。
脑机接口能做什么?
医疗健康领域:医疗康复、脑控假肢、情绪管理等。
消费、娱乐、工业、教育等领域:脑控游戏、智能化人机交互、精神状态监测等。
产业“长势”如何?
侵入式、非侵入式“双木并秀”,频结“领先”硕果
脑机接口是什么?记者从两个应用场景中找到答案。
走进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记者看到,受试者戴上布满采集器的“帽子”,脑电波随即在屏幕上跃动。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正观察波形起伏,他告诉记者,通过“帽子”找到相应靶点,对此适当调控能改善失眠、大脑老化等。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植入式脑机接口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首席专家徐如祥,他展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核心部件:采集脑电波的柔性电极、分析和调控脑电波的“小圆块”以及给“小圆块”供电的微型无线充电电池等。他拿起“小圆块”补充道,“这是脑机接口的芯片控制系统,能精准采集脑深部神经元信息,对这些信息实时解码,建立自适应脑控治疗全新模式,可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疾病进行精准治疗。”
“脑机接口有非侵入式和侵入式两种主要技术,前者分析宏观脑功能信号,后者分析颅内精细信号,一个见森林,一个见树木,两者各有所用。”尧德中介绍,目前,四川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也在向国际领先攀登。徐如祥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这款“双神经信息解码的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系统”体积微小,仅在头部微创植入,解决了既往脑机接口设备植入需要头胸部联合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重大医学难题,且预计费用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
那么,通过侵入式、非侵入式两种技术的应用,脑机接口能做什么?四川已有答案。
在成都市锦江区一社区,工作人员正用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为小朋友做测试。将“帽子”似的设备附着在头皮,屏幕随即出现波动线条显示脑电信息,后台还会生成脑功能状态评估分析报告。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成都芯脑科技总经理冯睿告诉记者,工作人员使用的设备,采用了中心的“脑功能评估与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中心还研发了“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响应率超80%。
而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脑老化研究型病房正开展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在为老人治疗间隙,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汪子琪介绍,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开展治疗后,部分患者在总体认知功能、睡眠、情绪等方面得到了改善。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关联性脑机接口”让卒中患者通过“意念”重启肢体功能,将被动康复转化为主动神经重塑;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成都)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也正由肌肉控制向脑机接口控制转型。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信息安全与网络发展处负责人介绍:“四川脑机接口产业已形成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双擎驱动,‘上游核心器件—中游脑机接口系统—下游应用场景’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
产业生态怎样?
产业基础+科研实力+临床能力:创造广阔想象空间
今年,脑虎科技创始人兼CEO彭雷在成都频频现身,为在成都建设超级工厂做准备。
作为脑机接口头部企业,脑虎科技的选择具有风向标意义。彭雷告诉记者,脑虎科技看重三方面优势:产业基础方面,脑机接口处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交汇点,成都“三链齐备”;临床能力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研和临床能力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医学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学术资源方面,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术资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动力。
从全国脑机接口产业版图看,产业基础、科研实力和临床能力正是四川的特色和优势。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与创新中心主任李文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脑机接口产业有诸多亮点,体现在发展基础牢固、科研机构与高校研究深入、医疗机构积极参与脑机接口研究、企业取得实效等多方面。
谈及发展基础,李文宇分析,成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产业链健全,为脑机接口技术研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高校院所为脑机接口技术产品落地提供了多元应用场景。
李文宇对科研成果也如数家珍: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在脑信号的编解码、脑机接口软硬件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脑机接口领域进行了从理论、技术到应用的全面研究。四川大学则在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精神障碍智能诊断等方面研究深入。
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方面,他注意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力脑机接口,开发了智能卒中主动康复治疗系统和脑胶质瘤辅助手术系统,针对脑卒中、老年认知障碍等老年失能失智病患的社区居家医疗也已开展相关工作。
提到企业实践,他举例说,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开发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基于脑影像分析技术的精准神经干预系统,相关技术已服务2000余名孤独症儿童。
集齐多种优势的四川,将“召唤”出怎样的脑机接口产业新未来?多位受访者表示,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冯睿说:“芯脑科技与深圳瀚翔脑科学投资建设的全国唯一无线干电极脑电采集设备生产线,将落地成都市锦江区‘中国西部脑谷’,填补四川脑机接口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空白。”
脑虎科技则有了明确的“三个五年计划”。彭雷透露:“先做科研市场给动物用,再做医疗市场给病人用,再做未来市场给普通人用。虽然目前应用脑机接口技术改善、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刚开始,但未来的市场是一望无际的蓝海。”
产业前景何在?
培育行业“爆款”,拓宽大众市场,打造“非对称优势”
今年,关于脑机接口的新技术、新政策接踵而至,脑机接口产业热度持续走高。
年初,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在中国完成,让完全截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3月,国家医保局公布的《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为脑机接口临床应用“铺路”。4月,成都集思鸣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眼动追踪系统,助力中国科学家在脑科学研究中取得新突破,该产品已助力众多科研机构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10余项科研成果。
李文宇注意到,当前,脑机接口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多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抢占全球脑科学竞争战略高地。
抢占脑机接口发展先机,四川争分夺秒。“今年是决定性的一年。团队历经6年多联合攻关,自主研制的多款脑机接口核心器件及整机设备性能达到行业领先。”徐如祥说,目前,新型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系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及应用阶段。“既要挖掘政策潜力,也要找准技术方向。”尧德中认为,政策“投早投小”导向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明显,同时,也要关注“技术高、投入小、见效快”的应用场景,尽早将产品推向市场。
尧德中团队部分技术在四川君健万峰医疗器械公司转化为应用设备。该公司创始人赵阶峰说,公司的经颅磁治疗仪等设备已在多家医疗机构应用。“我把户口从江苏迁到了成都,家人也都过来了,非常看好四川脑机接口产业。”
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四川如何抓住机遇?李文宇分析,四川应以医疗刚需为重点,依托本土科研资源,在非侵入式治疗设备、神经调控芯片等领域打造“非对称优势”。同时,通过成渝协同争取国家级政策试点,成为中西部脑机接口产业高地。
具体而言,他建议,四川应从突破技术瓶颈、建立伦理规范和完善产业生态三方面“突围”。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脑机接口技术合法合规应用。为非侵入式产品应用落地创造良好条件,推动相关设备纳入医保。同时,推动共建 “临床—研发—制造”闭环平台,积极吸引外地脑机接口企业落地四川,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
发展图景即将变成现实场景。四川是全国第三个出台省级脑机接口专项产业政策文件的省(区、市)。根据《行动计划》,四川将从强化创新引领、培育重点产品、丰富应用场景和构建支撑体系四方面发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四川版《行动计划》有三大特色:技术路径‘双擎驱动’、产品培育‘三阶联动’、生态构建‘多维协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信息安全与网络发展处负责人介绍,四川将同步推进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分类推进优势产品、新兴产品和颠覆性产品的研制应用,培育一批脑机接口爆款产品和知名品牌,构建“人才+技术+产品+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成都市也在加快步伐。成都市经信局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正加速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试验场、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打造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策源地。”成都市经信局未来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还将聚焦‘抓重大创新、抓重点产品、抓重要应用’,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跨越发展。”
众人拾柴火焰高,产业腾飞正当时。循着《行动计划》,四川“产学研医”协同发力,将助力脑机接口产业加速崛起,成为全国脑机接口产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记者手记 >>>
一个多月时间,记者走访10余家脑机接口研发单位,专访20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只为真正了解四川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方向。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首套”“行业领先”这些词被反复提及。“首套脑功能评估与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全国唯一无线干电极脑电采集设备生产线”“对睡眠干预等的研究全国领先”……四川脑机接口产业的众多产品研发和技术研究,都在“白纸”上作画,填补着相关细分领域的空白。
四川既有“野心”更有“实力”。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其自主研发的“脑功能评估与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让孤独症筛查诊断的准确率超90%,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向智能诊断的跨越,吸引一些国外家长辗转带孩子前来治疗。“植入式脑机接口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历经6年多联合攻关,自主研制的多款脑机接口核心器件及整机设备性能达到行业领先。
采访中,一个场景令记者印象深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信息安全与网络发展处在相关产业调研期间,发现高精度眼动仪与AR眼镜之间具有深度融合发展前景,7天不到,就牵头组织了一场跨行业的座谈会,用一副眼镜“串”起了企业合作“千条线”,推动医疗电子和消费电子技术双向赋能、应用双向拓展。各方企业和机构展开热烈的“头脑风暴”,在医工融合等方面碰撞出不少合作“金点子”。
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将成为常态。根据《行动计划》,四川将建立脑机接口相关产业联盟、协会,在资源匹配、行业自律、标准制定等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当前,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编制的电子行业标准《元宇宙 康复中心通用技术要求》已在推进中,也将把四川元宇宙、脑机接口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
由此,一个憧憬或许会成为现实。纵观国内外,脑机接口产业平静的海面之下,众多创新力量正在快速集聚,等待一个成熟的“爆款”产品,一套成熟的“爆款”技术,给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而四川,脑机接口产业拥有多年技术沉淀、即将进入“成果爆发期”,这期间,或许就将诞生行业“爆款”。那时,可能就是见证川籍“小龙”诞生的光辉时刻。
尧德中与团队成员交流 (乔薇 摄)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脑电帽 (汪治先 摄)
(尧德中系民进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