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从马叙伦民主政治实践洞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脉络

发布时间:2025-05-28
【字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马叙伦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长期从事的民主政治实践,充分展现了爱国情怀和民主精神,从中可以洞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民主思想启蒙,投身民主政治实践

  1885年,马叙伦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向其父学习《小学韵语》和写描硃字,对历史和文学知识富有极大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潜移默化地为马叙伦日后投身民主政治实践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1899年,马叙伦进入杭州养正书塾读书,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受其老师陈黻宸先生影响,广泛阅读中外著作,有了思想上的启蒙,并开始思考和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马叙伦先后加入南社、同盟会等进步团体,广泛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915年,马叙伦于北京大学兼任文科教授,践行学术报国,期间与同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有着密切交往,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他确立政治理想、投身政治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叙伦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进一步学习并践行着民主进步思想。

  1935年,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的《何梅协定》,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的《八一宣言》,马叙伦在对比之下选择坚定地站到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积极发表抗日宣言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抵抗侵略。抗战胜利后,面对中国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总方针,让年逾花甲的马叙伦由衷认同。面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假民主、真独裁,假和谈、真内战的做法,马叙伦义无反顾投身到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之中。用他的如椽之笔在《周报》和《民主》等政治性刊物发表文章、开展斗争,进一步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与信心。

  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王绍鏊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以“发扬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有组织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争取和平民主。1946年1月,民进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明确指出“现阶段的中国,民主实在是统一的基础,同时又是统一的内容,统一的目的”。

马叙伦(右一)等和平请愿团部分代表在上火车前合影

  1946年6月,马叙伦在“下关事件”中身受重伤、血染长衫,依然顽强抵抗、坚决斗争。周恩来亲赴医院慰问,毛泽东、朱德从延安打电报慰问,这使马叙伦及越来越多的民主人士更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坚定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交往、追求和平民主的决心。此后,马叙伦越战越勇,发表系列文章批判国民党暴行,积极支持和拥护共产党。1947年底,马叙伦、王绍鏊等在中国共产党的保护下秘密转移到香港,继续领导民进积极配合中共的斗争任务,进一步为凝聚共识和力量发挥积极作用。

  参与协商建国,贡献民主政治智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马叙伦参与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取有力行动,用高度统一的言行充分彰显了其民主政治思想。

  1948年4月30日,在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发表了“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马叙伦闻讯兴奋异常,并随即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响应、支持和拥护。5月5日,马叙伦、王绍鏊和其他民主党派、有关团体的领导人在香港联名致电,积极响应“五一口号”。马叙伦还发表《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欢呼“我们的全面胜利快到面前了”,并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当然的领导者”。5月24日,在马叙伦领导下,民进单独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宣言,表示“以十分的兴奋心,同意其号召”,充分表达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筹建新中国的愿望和决心。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马叙伦于当年年底抵达东北解放区,开展筹备新政协事宜。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并于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实现国内和平的八项条件。随后,包括马叙伦在内的共55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的声明,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和平的八项条件,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1月26日,马叙伦在有关欢迎会上发表题为《争取真和平不要马马虎虎妥协的和平》的发言,再次表明坚定的民主政治立场和希望。

马叙伦(左一)在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会议上

  1949年2月,马叙伦抵达北平全程参与新政协筹备工作,分别于5月中旬、下旬,受邀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出席的座谈活动,就政协筹备等问题提出建议。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马叙伦被推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第六组组长,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等方案,并组织开展广泛的征集、讨论等工作。

  1949年9月21日到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会议期间,根据工作安排,马叙伦继续主持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的审查。9月25日,马叙伦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由衷地表示“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并充满信心地指出“我们不但得到了胜利,而且能够巩固这个胜利……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同日,马叙伦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并于27日获得通过。10月1日,马叙伦出席开国大典,随后特以“得宿”二字抒发终得归宿的感慨和无限幸福之感。10月9日,马叙伦委托许广平提出将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建议案,成为人民政协历史上第一件建议案,12月2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一个崭新而又光明的新中国,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沃土。

  认真建言资政,助力民主政治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马叙伦于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出任教育部部长和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务,认真建言资政,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领导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多次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和其他各种重要会议,对国家重大问题发表意见。他忠实执行党的文教方针政策,同党内负责同志团结协作,为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十分关心学生和教师健康问题。1950年6月,马叙伦向毛泽东反映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健康受到影响的情况,毛泽东高度重视并先后于1950年、1951年两次致信马叙伦,要求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马叙伦立即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具体举措,由政务院讨论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马叙伦以任职教育部的方式参加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其专业素养参政议政,充分彰显出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950年4月,民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马叙伦当选中央理事会主席。此后,马叙伦领导民进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教育和鼓励全体会员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努力工作。从1951年秋天开始,中国共产党决定在知识分子中进行一次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民进总部于当年12月成立了以马叙伦为主任的民进毛泽东思想学习委员会(后改为民进全国学习委员会),负责全会的学习活动,马叙伦经常在会刊上发表文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会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1956年8月和1958年12月,民进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和“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马叙伦继续当选民进中央主席,团结、推动会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出版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6月,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马叙伦向毛泽东反映学生健康水准下降的情况

  1957年以后,马叙伦因用脑过度,神经极度衰弱,罹患脑疾,长期卧床。期间,周恩来多次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治疗和精心护理,并前往医院看望。尽管疾病缠身,马叙伦依然关心民进会务工作,心系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委托同事代为出席有关活动。1958年6月5日,已经无法正常书写的马叙伦仍然坚持写下:“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短短的几句话,写得非常吃力,但又重达千钧。“跟着共产党走”“在正道上行”无疑既是马叙伦追求民主政治、投身民主革命、践行使命担当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也不断启迪一代又一代民进人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不断为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民进中央研究室干部)

作者:刘政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