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同心聚伟力 奋楫扬帆启新程
——访包头市政协副主席郝文
市政协副主席郝文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近三十年,在地方政协履职六年,见证了包头市十三届、十四届政协的守正创新与蓬勃发展。在包头市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专访郝文,共同回望包头市政协70年风雨历程。
问:70年来包头市政协在建言资政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70年来,包头市政协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重要原则,紧紧聚焦党政重点工作和群众关切问题献计出力,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市政协成立之初,就提出“一城三点式带状设计方案”等提案建议,为城市建设规划积极建言献策。2007年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提出“关于我市各医疗机构统一互认门诊病历的建议”等提案,推动我市2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包头就医进入“云时代”。稀土产业是包头市的“产业明珠”,市政协和各级政协委员精准聚焦、持续建言,2017年至今,连续8年提出关于稀土方面的提案162件,每年聚焦“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召开专题协商会,助力稀土产业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70年来,市政协累计向市委、市政府报送调研、协商等报告900余篇,提案立案14688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957件,在推动包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足迹,充分展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独到优势和独特魅力。
问:包头市政协在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提高委员履职能力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答:包头市政协历来十分重视委员队伍管理和培育,着力提升委员素质,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70年来,政协委员队伍不断壮大,委员代表性持续增强。从初创时的7个界别47名委员,到如今的29个界别332名各行各业的精英,市政协委员在历史的年轮中镌刻下深刻的履职印记。
2022年以来,市政协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等制度机制,建成19个界别联系工作室和5个“委员之家”,每年组织委员开展理论学习、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等界别活动60余次,探索形成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1234567”工作法。为充分发挥委员专业特长和界别优势,在全市83个苏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工委,组织委员开展“面对面好商量”活动1300多次,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增加公交线路等问题1000多个。首创“政协+法院”民商事多元解纷机制,市县两级委员累计调解案件3173件,调解成功2146件;建立委员领办督办“12345”疑难工单工作机制,两批次领办督办疑难工单125件;组织委员开展“鹿力同心·委员到界别群众中”服务活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问:70年来市政协在制度机制建设中有哪些成果?
答:历届市政协积极探索制度化建设的路径,逐步构建起涵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委员服务管理全流程的制度体系,为开展协商监督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届市政协制定《政协包头市委员会工作规则》,打开了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之后各届政协陆续研究制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委员视察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有力推动政协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政协协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形成了以政协全委会协商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协商和专题协商为重点,以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为常态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体系。近年来,十四届市政协积极推进提案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提案工作质效,修订完善提案办理绩效考评办法、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等制度,建立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融合监督机制,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提案问效”,将提案办理成效纳入全市监督贯通平台,将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融合推进,更好激发承办单位责任意识和主动性。制度之变,让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既有“传统优势”,更具“现代效能”。
回顾市政协7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在中共包头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全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携手奋进、和衷共济,为共同目标不懈奋斗的70年,也是一代代政协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不断将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的7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包头市政协必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勇往直前,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包头答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