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千年来的美德”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谈劳动教育
“明理正心”,这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在谈劳动教育意义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
“孩子若想得到成长,心性上须先得到修炼。而劳动正是明理正心的必要实践路径。”杨朝明说,古往今来,众多名家的经典作品中,都蕴含着劳动教育对心性磨炼的深刻价值。从这些传世之作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窥见,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更是塑造健全人格、涵养高尚品德的精神旅程。如“惟德之勤劳”“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等。
有劳才有得。杨朝明表示,劳动教育之所以能够明理正心,首要体现在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如《左传》所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唯有让孩子们参与手工制作等具体劳动实践,他们才能真切领悟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唯有双手沾满泥土、汗水浸透衣衫,孩子们方能从心底生发出对劳动的尊重,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真理。”
有劳更有德。《尚书》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杨朝明指出,通过过往的经验可以发现,人只要勤劳肯干,慢慢就会生出与人为善、勤俭节约的习惯。可要是整天贪图安逸、游手好闲,就容易生出坏心思、歪念头。“所以,想要涵养心性、培养品德、强健体魄,都得从踏实劳动开始。这既是个人安身立命之道,亦是社会昌明繁荣之基。”
杨朝明深刻指出,系统的劳动教育绝非止步于技能的授受,其核心要义还在于对学生“敬业乐群”的精神品格的雕琢。“学生投身多人协作劳动教育活动中,便可更深刻地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力量,在分工与互助间领悟‘独行者速,众行者远’的团队智慧。”
“能于劳动中沉淀收获,深谙克勤克俭之道,并擅长与他人精诚合作的个体,往往能在人生征程中开辟出一番天地。”杨朝明进一步阐释,这正是劳动教育超越技能培养的深层价值所在——它不仅锻造个体的生存本领,更塑造个体成就事业的精神内核。
站在国家民族的传承发展的高度,杨朝明还谈到了劳动教育与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间的深刻关联。“正是先辈们的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才为后世留下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回想起自己前往曾侯乙墓中看到精美绝伦的古乐器时的场景,杨朝明感慨:“当目睹那些跨越千年的匠心之作时,我想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都会如潮水般奔涌而出。”
“古人以双手创造的文明奇迹,为当代树立了精神丰碑;而今人更应传承劳动精神,在躬身实践中创造时代价值,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劳动教育,实乃关乎文化赓续、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杨朝明的话语掷地有声,也道出了劳动教育所肩负的使命担当。
(杨朝明系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