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云南省委会:破局云南技工教育之困 实干铺就技能人才成长路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改革力度,相继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技能云南”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扩大办学自主权到加大资金投入,从强化师资建设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多维度为技工院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后盾。
然而,对标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别是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我省技工教育体系的支撑作用仍显薄弱。总量偏小、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技能人才供给的关键一跃。
为破解云南技工教育的结构性难题,民进云南省委会聚焦产教融合与人才短板,多次组织调研组实地深入云南省技师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等院校,着力破解技工人才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
随着调研深入,更深层的矛盾浮出水面:技工院校课程设置相对落后,更新设备又缺乏资金;技工教育办学成本高、投入大,财政补贴难以满足需求;企业内高级工岗位长期空缺,省内技工院校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年轻技工断层现象严重,“院校热、企业冷” 的悖论在全省多地反复上演。
调查数据显示,全省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员的19.8%,高级工以上人才比例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这一数据背后,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先进制造等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技工教育供给能力的巨大落差。
民进云南省委会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整理了大量可操作、实用性强的意见建议。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民进云南省委会提交了题为《关于提升我省技工教育发展质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匹配的提案》。
提案建议,完善技工教育建设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根据全省功能布局以及重点产业需求,统筹制定技工教育发展规划,从政策层面理顺技工学校、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各自的办学使命以及相互之间的学制衔接;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技工教育机制、以培养成果质量为导向的技工院校评价机制;从立法层面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建立领导同志对口联系技工院校制度,通过现场办公、省市上下联动、打造技工教育示范引领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提案建议,推进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提升专业与就业岗位的适配性,构建相匹配的技工教育专业集群,着力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优化技能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扩大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实现技能人才技能等级“企业说了算”;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行高技能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开设“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和“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创新建立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制度。创建“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技能创业赋能。
资金保障和交流平台同样不可或缺。提案建议,应探索技工教育多元投入机制,引导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技工教育发展基金,促进各类金融要素向技工教育产业聚集。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创办技工院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技工教育办学。鼓励院校拓宽办学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创办实体工厂,建立“校中厂”,实现产教无缝结合,将经济效益反哺教育教学活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南南合作技能开发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跨区域互认,研究出台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办法,推动技能人员职业标准国际互通、证书国际互认。实施“技能出海”计划,大力培养跨境电商等高技能人才,支持技工院校特别是沿边地区院校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和国际化职业技能培训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