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陆燕春:多措并举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3
来源:江淮时报
【字体:

  建议实现“多条腿”走路,破解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难题;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县乡统筹发展、联村抱团发展、村企结对共建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增强“造血”功能,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常态化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省全面实施百村引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百千万工程”提升行动以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2024年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68.6万元,同比增长7.2%,全省村集体经营收益45.2万元,同比增长7.6%;全省开展分红的村达到6394个,比2023年增加1558个,分红金额11.5亿元,比2023年增加0.7亿元。

  总体上看,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探索资源发包、资产出租、居间服务、资金参股、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路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集体经济增收主要依赖于土地、山场、水面、房屋等资源发包和资产租赁,发展路径较为单一;村集体产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产业缺人才、缺资金等问题,亟需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力度,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多元发展机制。要实现“多条腿”走路,破解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难题。同时,创新运行机制,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各地要立足本地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关注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生产服务、农旅民宿、绿色康养等产业,或组织村内劳动力承接小型工程建设,走多元化增收之路。拓展经营方式,根据村集体资源、资产、劳动力等具体条件,灵活选用土地或资金入股、项目合作开发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吸纳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二是推动“抱团”发展。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县乡统筹发展、联村抱团发展、村企结对共建机制,打造一批“产业联盟”,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针对单个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搭建平台载体,集中优质资源,选准产业项目,统筹辖区内集体资产、土地、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等资源要素,推动村与村、村与镇“抱团”发展和村与企业结对共建,结成利益共同体,做大产业“蛋糕”,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选优配强“头雁”队伍,培养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电商人才等各类专业实用人才。开展“头雁领飞”创业兴业项目大赛,设立专项资金,对评选出的优势项目给予奖补。完善村党组织书记考核制度,制定并落实相关激励措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着力抓好招才引智,吸引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品牌营销、乡村文旅等各类人才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经营业务较多的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市场化的选聘方式,招引职业经理人(专业管理人才或团队)进入管理层,全面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增强“造血”功能。调研发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发展面临的困难客观存在。政府要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常态化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抓好财政投入、用地保障、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工作,着力激活乡村资源资产要素潜力,示范带动集体经济组织争先创优。还要继续在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集体收益分配体系。

  五是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持续推进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开展项目经营情况评估,坚持量力而行,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收益分配等配套管理制度,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强化部门监督,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通过省市抽审、县乡轮审的审计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作者系省民进资源与环境工作专委会副主任)

作者:陆燕春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