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色
开栏的话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载光阴荏苒,这一理念已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彰显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为全面展现“两山”理念的实践成果,深入阐释其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国是・生态》版面特别策划《“两山”深解・委员说》系列专题。
本专题将邀请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以专业视角与实践经验为切入点,系统解读“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
委员们将结合各自领域的探索实践与深度思考,全方位展现这一理念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程中迸发的强大生命力,为读者呈现理念引领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生动图景。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十五五”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贯彻“两山”理念,通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不断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色。
深刻理解“两山”理念的理论贡献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型。
(一)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强调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突破了以往将生产力仅限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的狭隘认识,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导。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两山”理念突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两山”理念本质上是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批判与超越,明确提出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而高价值的经济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增强经济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山”理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方针,推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打破传统上将二者对立割裂的认知。绿色发展观的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从“附加值”转变为内在价值的创造过程,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
(四)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通过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和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为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实现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范式变革的重要理论支撑。
深入认识“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20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多个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海南省积极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培育适应热带气候的农作物品种,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合作,建设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收入增长。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凭借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保护原始森林、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2023年,西双版纳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00亿元,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保障资源安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分别降低13.5%、16%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循环产业、清洁生产及畜禽粪污资源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24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带动超过3500万人就业。在技术方面,推广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
(三)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持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补偿资金规模已由初期的几十亿元增长到近2000亿元,地方补偿资金也达到年均近千亿元的水平。这一机制有效地将我国一半左右的森林、草原纳入补偿范围,近1/3的县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显著提升了生态保护者的获得感。积极推进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21个省份签订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涉及20个跨省流域(河段)。建立了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市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4年,累计配额成交量达6.3亿吨、成交额超430亿元,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两山”理念的转化路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锚定人民主体地位,方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一)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
一是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资源,优化国家层面功能区空间布局,开发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创新业态模式,发展生态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场景,建设低碳民宿、无痕露营基地,提升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
二是培育乡村绿色产业新动能。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推广有机农业认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低碳供应链。鼓励城市资本通过“认养农业”等方式参与乡村生态治理,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完善农业生态产品的确权、量化、评估方法,推动建立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三是促进生态、文化和旅游融合开发。实施“非遗﹢生态”工程,将传统手工艺(如苗绣、紫砂陶)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保护原生态村落,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
(二)打造全链条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推进重点行业循环化改造。推广“源头替代—过程循环—末端再生”的技术路径,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构建“城市回收站—区域分拣中心—国家再生基地”三级体系,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试点建设跨区域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二是突破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瓶颈。设立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实验室,重点研发废旧光伏板硅材料提取、锂电池金属高效回收、混合塑料智能分选等颠覆性技术。建设循环经济数字孪生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重点品类物资溯源系统,实现再生资源流向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
三是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保障。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增设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新型废弃物分类管理等专章,明确重点行业资源生产率法定目标。创新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对原生矿产资源征收生态损害税,实行再生原料价格补贴,建立再生铜、再生铝等战略资源国家收储制度。
(三)完善多层次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一是健全财政主导的纵向补偿机制。建立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政策体系。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明确补偿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补偿资金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同时,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生态补偿责任,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的财政补偿格局。
二是拓展市场化、多元化补偿路径。突破单一政府补偿模式,激活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同时,搭建全民参与的数字平台,鼓励公众通过植树认养、物种领护等行为积累生态积分,兑换相应权益,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与监督管理。完善生态损害终身追偿制度。建立生态信用评价体系,将地方政府生态补偿履约情况纳入考核,对企业实施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失信主体列入融资限制名单,强化生态补偿的制度约束力。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潘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