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话民生|以赛兴城,打造“体育+”活力城市
日前,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继承,越秀区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经济与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领耀评估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敬良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广州如何以赛兴城,打造“体育+”活力城市。
(左起依次为越秀区政协委员余敬良、主持人吴央央、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
广州是古老的运动之城,拥有上千年的体育文化积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热爱体育运动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勇开先河,用市场化手段举办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等诸多赛事。这是体育与城市共生共兴、体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光辉历程。今天的广州市区内体育场馆众多,大型体育场包括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广东体育馆、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近年来,广州体育人才辈出,前中国羽毛球女子运动员谢杏芳,现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男乒领军人物樊振东等都来自广州。
作为赛事之都,广州自上世纪初至今已举行过多次国际、全国、省级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1906年1月10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要求举行的“广东省第一次运动大会”在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举行。1979年1月21日,粤港传统足球赛事“省港杯”第一场比赛在越秀山体育场开赛。1987年11月20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2001年11月11日,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广州成为继北京后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2025年,开历史先河、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州举行。
作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核心承办城市之一,广州将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式。同时,广州赛区将承接40%的十五运会比赛项目。广州如何更好激发体育赛事溢出效应,推动体育强市、国际赛事中心建设,打造“体育+”活力城市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在您的印象中,广州这座城市的体育基因表现在哪里?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州举办的两次全运会。另外,我觉得足球也是广州的一张名片。1979年‘省港杯’第一场比赛就在越秀山体育场开赛,当时不少省外的朋友专程来广州看比赛。几万人聚集在体育馆的场景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刘继承回忆。
越秀区政协委员余敬良:
“我觉得广州的群众性赛事是很瞩目的,比如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市‘市长杯’男篮联赛等赛事。这些都是很多市民关注、参与的赛事。”他表示。
主持人:您认为广州的体育事业发展还有哪些进步空间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
“广州举办的一些赛事相对其他大型城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我们熟知的广州马拉松赛。这项赛事历史悠久,不过它的影响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是不够大。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也举办一段时间了,赛事级别为WTA250,这个级别不算高。此外,赛事对于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他表示。
刘继承还关注到广州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广州体育场地总量少、人均面积少。他调研发现,广州市现有场地37000多个,人均场地面积仅2.43平方米,低于全省人均面积(2.80平方米)。另外,新建体育场地设施面临困难。体育场地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同时,体育场地资源也有限。群众运动需求旺盛与场地建设用地紧缺矛盾突出,越秀区人均场地面积仅1.51平方米。他表示,广州现有场地设施开放不足,机关、院校等非公共性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有限,整体利用率不高。
越秀区政协委员余敬良:
“广州近年引入的国际级赛事相比其他城市会少一些。广州已经提出要建设国际赛事中心,但是还没有制定明确的规划。国际赛事中心建设亟须提质增速。”余敬良表示,目前,广州提出建设体育强市,打造国际赛事中心城市目标。然而,广州尚未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对系统性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赛事规划不明晰,对以赛事带动城市发展还未明确布局。
主持人:对此,您有哪些建议呢?
越秀区政协委员余敬良:
“首先,我们要制定国际赛事中心建设方案,明确打造赛事品牌,优化赛事空间。我们还要构筑赛事经济产业集群、培育赛事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赛事周边产业、促进赛事产业联动发展等主要任务,明确促进演赛展商旅联动的奖励政策,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余敬良还建议,广州可以构建“1+5+N”政策体系,包括一个广州体育赛事品牌体系,国际赛事中心建设五年规划以及场地的建设运营,赛事的管理、服务、赋能产业发展等N个专项政策。
他还建议,广州可以以赛筑基,构建全域全时全民体育新格局。“第一,我们可以盘活存量,推动广州非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制定非公共性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办法,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场地设施分类分时开放。第二,普惠运营与市场化建设结合能够实现全域覆盖。我们可以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片区更新和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发布体育场地设施投资机会清单和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设施的操作指南,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闲置国有物业、商业综合体、旧厂房、仓库等大型空间,建设一站式运动体验中心。老城区公园绿地、路桥附属用地、建筑屋顶、社区金角银边等小型空间也可以建设嵌入式运动场地。”
他认为广州可以巩固体育赛事“一区一品牌”,鼓励成立群众体育组织及志愿服务组织。广州可以举办青少年赛事系列活动,开展竞技项目送体到校,将竞赛培养纳入课后服务范围。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
“我们可以以体育赛事品牌擦亮城市IP 。广州可以打造名赛品牌体系,统筹考虑竞技体育、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构建由国际顶级大赛、高水平职业赛事、特色自主品牌赛事构成的多层次体育赛事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构建广州品牌赛事发展框架,引育新赛事新品牌,加快赛车、桨板球等华南特色的赛事落地,激发老品牌新活力,提升广马、WTA等赛事等级。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可以联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创办龙舟、花毽、舞狮、南拳等非遗项目比赛。广州还可以构建‘赛事合伙人’制度,参照灯光节创办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办赛,推动赛事IP共建共营共享。”刘继承表示。
他还建议,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场馆设施运营。“我们还可以将大型场馆打造成广州新地标性载体、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商旅体展融合典范区,鼓励场馆运营单位引进国际国内精品赛事,打造本土品牌赛事。同时,鼓励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专业训练、青少年培训和大众培训服务,打造体育消费集聚地。”
刘继承认为,广州要用好全运科技专班数据资源成果,用活场地设施人群数据,构建体育消费数据库,提升各项赛事中“广州制造”显示度,为体育制造和服务业赋能。“我们可以发挥广州体育院校、医疗资源优势,组建华南体育产学研联盟,完善运动损伤康复、运动数据采集分析、运动产品开发等产业链条。同时,推进赛事进景区、进商圈、进展会,推动广州市吃住行游购娱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