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技术创新——​让木漆器、竹简、纺织品抖去尘土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项目“技术创新突破难点堵点 让有机质文物重获新生”入选“十佳案例”。

  作为“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之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出土竹木漆器、竹木简牍等有机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面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我们保护完成的简牍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木漆器占全国同期饱水木漆器保护修复总量的70%,纺织品占全国同期出土纺织品的50%。”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说。

  有机质文物如木漆器、竹简、纺织品等,因其材质的特殊性,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饱水简牍”刚出土的时候大多散成一堆、色黑如炭,全然失去竹木本态,散乱如煮熟的面条,轻轻一碰就可能碎成齑粉,而技术创新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

  为更好地修复简牍,方北松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创造了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用于“饱水简牍”修复。方北松说:“通过脱色,将简牍复原至最初风貌。脱水,就是利用化学物质将竹简纤维和细胞里的水置换,充填支撑起竹简内部,起到隔绝和保护作用,便于其长期保存。”这两项技术相继荣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通过科技力量,一枚枚简牍从模糊走向清晰,使那些关于先秦的律法、汉代的书信、楚地的歌谣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揭开了历史的重重帷幕。眼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正开展简牍信息提取仪器的国产化攻关。“自主研发不仅能提升读取能力,更关系到考古的未来。”方北松说。

  人才始终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始终致力于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保护修复人才,积极开展以老带新、进修培训、联合培养等工作,充分利用湖北省“文化名家工作室”、荆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楚式漆器修复非遗传承项目团队”等平台,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力量,形成了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

  赵阳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他专攻有机质文物的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研发了竹木漆器文物全链条保护关键技术,曾参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0余项,为诸多重大考古发现提供了保护技术支持。赖依菲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中,获得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她说:“每一次俯身修复都是在守护文明的火种。”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秉持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有效推进有机质文物的活化利用与科学保护。在发掘阶段,中心与考古团队紧密协作,运用先进技术对马山一号楚墓、三星堆等遗址出土文物实施现场保护。在实验室抢救性保护方面,为全国27个省市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同时,还编制了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通过环境监测调控、定期巡查等预防性措施,显著提升有机质文物的保存能力。

  近年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文物保护工作站推广模式,先后在成都、长沙、合肥、扬州等地设立了8个以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为合作主体的工作站,以此推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各地科研、专业技术人才,从源头上加强文物保护行业建设。

  据统计,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累计保护超1万件木漆器、18万余枚竹木简牍、1100余件纺织品,使这些有机质文物抖去身上的尘土,跨越千年与今人相遇。

方北松在修复简牍    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方北松系民进会员)

作者:记者 瞿祥涛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