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宁夏区委会:“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近年来,全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呈上升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面临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农村厕所配套设施不健全、改造维护成本高,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等问题。
“千万工程”实施前后的农村面貌变化,根本上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形态、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域文化等实际情况,因村制宜做好行政村的规划布局,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有序合并空心村,集中优势基础设施,着力盘活农村闲置低效资源,解决好空心村的难题,打破“单村治理”壁垒,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域为切入点,破除要素交换壁垒,深化分类施策、以点带面的经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组织开展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评估,为新建、扩建、改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形成科学系统的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要发挥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作用,坚持干部带动、农民出动、社会发动、节点行动,引导群众养成“打扫屋子、收拾院子、整治村子”的健康生活方式。适时委托第三方评估公司对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进行抽检评估,把村庄清洁行动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乡风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一体推进。
“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建议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深化共建共享、务实求实的宝贵经验,对标自治区党委“两化一振兴”安排,建立“政府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保障机制。如,发挥区内各类高校资源优势,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大研发符合本土实际、简单实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工艺和产品,形成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节选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摘登(一)》)